
雪糕廢料回鍋“大亂燉”撈出包裝袋、木棒再加工
老冰棍,憶童年。這是老冰棍雪糕一句知名的宣傳語。
據晨晨食品公司的相關人員介紹,他們公司生產的老冰棍在青島市場占有率最高,但是記者臥底發現,整個老冰棍的生產過程中,工人全部是在赤手操作,而掉在地上的老冰棍,工人照樣撿起來直接用,該雪糕廠在衛生方面還存在著其他諸多問題。臥底調查之后,記者不禁要問,吃著這樣的老冰棍,你還能憶得起童年嗎?
A 冰棍掉地上撿起來繼續用
根據車間生產經理的安排,5月10日,記者的工作是分裝一種名為“泡泡”的雪糕,也就是將工人做好的“泡泡”雪糕清洗過后,一個個擺到架子上,之后送入冷庫冰凍。記者的旁邊就是工廠里的“老冰棍”生產線,墻上還張貼著老冰棍的生產流程,共分為八個步驟,從冰糕原料、灌模,到花色組合、凍結,再到脫模、機器包裝,最后點數入庫。
記者在“老冰棍”生產線旁觀察了一會,發現雖然整條生產線的自動化程度比較高,并不需要七八名工人來進行操作,但是負責這條生產線的工人卻都是在赤手接觸“老冰棍”,并沒有戴手套,直接與雪糕來了個“零距離接觸”。記者看到,生產流水線上,有些老冰棍無法自動脫模,工人就直接用手攥著冰棍拽出機器,隨手扔給了下一個生產環節的工人,而“老冰棍”在包裝程序之前,還要經過兩位工人赤手的“洗禮”,之后就直接包裝完畢了。由于手上濕滑,有些工人就直接在骯臟的工作服上隨手一擦,接著就抓起雪糕,繼續干活。
赤手干活的并不只是“老冰棍”生產線上的工人,除了個別崗位,晨晨食品公司的絕大多數工人都不佩戴手套。
在“老冰棍”的生產過程中,包裝之前有一個環節是將老冰棍從機器內彈出,而工人一般會放置一個小筐來接著冰棍。但是由于機器彈出的速度比較快,記者發現,不少老冰棍并沒有進筐,而是直接掉到了地上 。車間內很滑,工人似乎對此也是熟視無睹,有時候直接從地上的冰棍上踩過。然而,更令記者吃驚的是,對于這些掉在地上的“老冰棍”,生產流水線上工人撿起來之后又放到了機器里包裝,也沒有進行任何的清洗工作。
就記者所從事的分裝“泡泡”雪糕的工作來說,這種情況甚至更為嚴重。由于每個架子一般可以擺放80個左右的“泡泡”,所以工人為了擺得更快,往往是拿起一大筐“泡泡”,往架子上傾倒,這樣一來,不少“泡泡”就會掉在地上。工友看見之后,也是直接就撿起來繼續擺放在架子上了。
B“黑”抹布擦桌子,雪糕泡黑水里
工友介紹說,目前廠里主要做三種雪糕,老冰棍、“泡泡”雪糕和“雪蓮”雪糕。
女工人小麗(化名)分裝“泡泡”時速度非常快,“除了分裝,咱們還得把空氣多的,漏餡的,太小的泡泡挑出來,扔到那邊的桶里去。”小麗說,“你抓緊干,咱們是計件工資,干得多才能賺得多。”說完,她就從旁邊的清洗池中舀起了一大筐泡泡,開始分裝。這時記者才注意到,所謂的清洗池,水已經渾濁、發黑,而成型的“泡泡”雪糕就泡在這樣的黑水里。用這樣的水來泡雪糕,怎么能稱得上是清洗程序?
5月11日下午,生產經理給記者調動了工作崗位,不再做“泡泡”雪糕的分裝,而是跟著工人小張,一起去蒸面車間干活。小張說,蒸出來的面是做丸子用的,是公司所生產的“雪蓮”雪糕。記者跟隨小張來到了蒸面車間,地方不大,有兩間屋子,外屋里放置著蒸面機器,而里屋則擺放著七八張桌子,小張解釋說,面都是由蒸汽鍋爐做出來,出鍋后會很燙,而做雪糕時則需要涼下來的面,所以,面出鍋后,要先攤在桌子讓它涼下來。
“咱倆先把桌子擦一擦。”下午干活之前,小張說,桌子已經很久沒用了,上邊灰塵不少,擦完之后才能晾面。說完,小張從外邊拿來了一條抹布,然而在記者看來,這塊所謂的抹布跟記者身上的工作服倒是很“般配”,黑乎乎的,全是污跡。小張看了之后似乎也有些不好意思,專門拿出去在水龍頭下洗了洗,但是抹布幾乎沒啥變化。“洗不出來了,就這么擦擦吧。”
C 面上還有鐵銹?刮掉照樣用
蒸面的活,首先需要配料,包括花生油、糖漿等各種油膩的東西,然而記者配完料之后滿手的油污,想洗個手消消毒,再干其他的活,小張卻指了指拖在地上的一根水管,“你打開水龍頭,對著這個水管洗洗行了,咱這兒沒那么多講究。”說完,他也帶著一手的糖漿,打開水管沖了起來,沖完之后把手在工作服上一擦就算完事。在蒸面車間里,這根水管甚至是唯一的清潔工具。
事實上,就整個工廠的生產車間來說,談得上消毒的地方僅有一處,就是在車間的入口處。記者初次入職時,曾經有位工人教過詳細的洗手、消毒流程,包括先打上洗手液,之后再泡在消毒水中,最后再噴上酒精。但是,就是這唯一的一次消毒程序,記者注意到,不少工人也并未遵守。
5月11日下午2時許,記者和小張一起,配完了所有需要的調料,準備開始蒸面。根據車間班長張師傅的安排,記者和小張一下午要蒸完20鍋面,做完之后才能下班。
由于蒸面的鍋已經很長時間沒用了,所以蒸面之前,小張先用水管把三個鍋沖了一遍,然后才倒上各種配料。半個小時之后,三鍋面先后蒸好,但是小張的臉色卻很差,“奇怪啊,只有這一鍋面比較正常,這是怎么回事?”他小聲嘀咕說。
記者注意到,三鍋蒸好的面中,有一鍋面的顏色已經變成了鮮紅,還有一鍋面里夾雜著深色的不知名的物體,只有最后一鍋蒸好的面顏色是正常的。小張也很費解 ,于是便把班長張師傅叫了過來。
“這些都是鐵銹。”張師傅看了之后說,“鍋長時間沒用了,里邊生銹了,沒啥事。這鍋紅色的就別用了,那鍋面里邊深色的東西,你們用鏟子刮出來扔了。”于是,聽從張師傅的吩咐,小張把帶有鐵銹的部分刮到了袋子里,其余的面繼續攤在桌子上晾。
然而,這并不是蒸出來的面里第一次出現鐵銹,之后四五鍋面里,都出現了這些深色的物質,而無一例外,小張都將這些東西刮了出來,剩下的面接著用。
◎追蹤廢料 每天5大桶廢料運到配料室
5月10日下午6時許,一個包裝工人招呼記者一起去運廢料。所謂廢料,就是廠子在生產過程中淘汰下來,不能包裝出售的雪糕料。以記者從事的“泡泡”雪糕分裝為例,一天干下來,光廢料就存了整整5大桶,如果分裝過程中發現質量不過關的“泡泡”,就要扔進廢料桶里,不過一天下來,廢料桶里的“泡泡”幾乎都已經融化,雪糕料在廢料桶里跟橡膠管混在一起。
不過這些廢料并不是運往某個垃圾堆,而是送到車間二樓的配料室,調配雪糕用料的地方。到了配料室記者看到,里面已經堆了十余個大桶,裝著各種廢料,除了融化成一堆的“泡泡”雪糕,桶里還裝著沒用的黏稠餡料,老冰棍混著包裝袋一起也裝了幾大桶。
“這些不都是廢料嗎?搬到這兒再扔掉嗎?”聽到記者這么問,配料室的一位工人立馬就笑了,“這些可都是好不容易才弄上來的,哪能扔掉啊?”記者還想追問,但是這位工人卻不愿再多說,這些廢料將會怎么處理呢?
5月11日,記者得到了答案。晚上10時許,記者忙完了所有蒸面的任務,而配料室就位于蒸面車間的隔壁,所以,記者便走過去,各種各樣的廢料桶放在地上,夜班工人小王(化名)正在整理。
廢料桶的旁邊還有兩口大鍋,然而,令記者吃驚的是,一個大鍋中似乎正在煮某種乳白色的雪糕料,鍋里能夠看到一些雪糕的包裝袋,老冰棍的木棒,甚至還有用來做“泡泡”雪糕的不知名橡膠管。原來,廢料回收到配料室之后來了一個“大亂燉”,場面令人作嘔。對于這鍋包含著包裝袋、橡膠管的“新”雪糕餡料,工人小王挺不以為然,“膠管、包裝袋啥的,最后用網子全部撈出來就行了。”
“這些廢料不是沒用的嗎?為啥不扔掉啊?”記者幫他搬桶的時候和他攀談了起來。
“哪能扔啊,這些廢料可都是好東西啊,廠子就指著這個賺錢呢。”小王說著,和記者搬起了一個裝滿“泡泡”雪糕廢料的桶,倒進鍋里,隨后又把一桶老冰棍雪糕廢料倒了進去,包裝袋什么的一塊進了鍋,不過,倒完之后,小王并沒有把廢料桶拿出來,而是直接扔到了鍋里,接著便去忙其他事情了。這樣大鍋里混雜著三個骯臟的廢料桶、各種包裝袋、橡膠管,這些所謂廢料即將成為雪糕的原料。
幾種雪糕的配方上面甚至注明了“廢料添加及注意事項”。如巧克力味的泡泡雪糕的配方上寫著,“添加本體廢料時依據廢料數量可2噸加0.2~0.4噸廢料”,“如廢料主要是雪月餅或丸子皮,則按照添加量的50%減少糖稀的投料數量,每兩噸最高添加150公斤”等。文/圖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