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美白護膚品照例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的目光。但美白產品重金屬超標的新聞近年來屢見不鮮,日前,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再度曝光國內某品牌的美白祛斑護膚品汞含量超標6萬倍的案例,消費者因使用汞超標的美白產品導致中毒,甚至患上腎病綜合征。
不過,據南方日報記者了解,目前金屬含量超標較為嚴重的產品絕大部分是低端產品,一般流通于網店以及城鄉(xiāng)結合部,高端產品安全仍是較為可靠的。而美容界資深人士也表示,由于監(jiān)管缺失,一些美容院的經銷產品也往往存在產品安全隱患。
本地消息
加汞而不標識已成這類產品潛規(guī)則?
事實上,央視報道的并非孤例。今年3、4月期間,包括東莞市綠色珠江環(huán)保促進中心在內的10家環(huán)保組織與國際消除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網絡(IPEN)就抽取了東莞等10個城市和網店的美白祛斑類化妝品,利用手持X射線熒光分析儀進行檢測,以了解市場上的這類化妝品是否含有汞。
專家介紹,根據經驗推測,如果使用汞含量超標三四萬倍的美白祛斑產品,一兩個月的時間就可能出現(xiàn)汞中毒的癥狀,如精神衰弱、注意力不集中、頭暈等。
綠色珠江環(huán)保促進中心負責人王華禮表示,“化妝品中加入汞,對美白效果提升很明顯,許多美白護膚品都或多或少加入汞,按照國家相關規(guī)定,如果添加了汞,其含量要在包裝上標明。而如果標明了護膚品中含汞,誰還會買這樣的產品?這樣,加汞而不標識出來已經成了這類產品的潛規(guī)則。”
從現(xiàn)行體制上看,綠色珠江等環(huán)保組織更調查發(fā)現(xiàn),根據《化妝品衛(wèi)生監(jiān)督條例》,美白化妝品屬于普通用途化妝品,祛斑護膚品屬于特殊用途化妝品。目前,我國只對特殊用途化妝品進行審批,而非特殊用途化妝品采用的是備案和市場監(jiān)管相結合的管理模式,而且在很多省份備案是自愿的。
一些違規(guī)的化妝品企業(yè)就可能利用這一管理上的疏漏,使含有有毒重金屬的產品流入市場。因此,有必要將美白護膚品列入特殊用途化妝品,加強相應的監(jiān)管。
商家回應
著名品牌紛紛表示自己無辜
日本資生堂一直以美白護膚品作為主打,資生堂中國昨日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對于近年來備受關注的鉛、汞、砷的含量,資生堂的自身產品含量標準均遠低于國家標準。
本土化妝品公司上海家化昨日也就此回應南方日報記者稱,上海家化旗下的各個化妝品品牌,包括佰草集等,嚴格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和標準的規(guī)定和要求,絕不添加國家法規(guī)所明令禁用的原料,上市的產品完全符合各項國家標準和法律法規(guī)的要求,使產品的安全性和品質有充分保障。
4月上旬,多家民間環(huán)保組織聯(lián)合發(fā)布了《美白祛斑化妝品重金屬含量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其在北京、上海、東莞等10城市隨機購買的477件美白、祛斑化妝品中,有112個汞含量超標,44個產品砷含量超標、20種產品鉛含量超標。雖然絕大部分超標產品為本土品牌,但寶潔旗下的玉蘭油一款面霜也因砷超標而上榜。
昨日,玉蘭油中國區(qū)高級公關經理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針對該事件,玉蘭油已經將多批次、多款產品送到國家認定的檢測機構進行檢測和實驗,至今未發(fā)現(xiàn)有產品不符合國家安全標準情況,并表示本周四將有全新的檢驗報告出爐。寶潔強調,產品經過嚴謹安全評估,也表示該報告抽檢采用的手持X射線熒光分析儀針(XRF分析儀)可能出現(xiàn)誤差。
市場魚目混珠
■記者調查
記者采訪美白護膚品市場時發(fā)現(xiàn),目前,大多不符合標準的護膚品銷售多是通過網店或在城鄉(xiāng)結合部設銷售點,由于監(jiān)管缺失,市場魚目混珠的混亂現(xiàn)象頗令人擔憂。
所謂“一白遮百丑”,不少女性消費者對美白化妝品情有獨鐘。但大多數女性都表示,挑選化妝品時,不會注意標簽上的成分。記者發(fā)現(xiàn),百貨商品或超市里銷售的美白化妝品大多是耳熟能詳的品牌,且能開具發(fā)票。而網店里和城鄉(xiāng)結合部的美容用品小店里則不然。
由于受到消費者歡迎,美白化妝品五花八門,牌子沒聽說過的也有,明顯的“山寨”品牌也有,其質量令人存疑。在名不見經傳的化妝品網站,一些國際品牌的化妝品價格低到難以想象。
在城鄉(xiāng)結合部的美容美發(fā)小店里,記者看到,一款在超市里賣到70元的國產某品牌乳液,這里只要35元,外包裝盒雖然普遍粗糙,但如未用過正品的消費者也極容易被“山寨”得惟妙惟肖的外包裝所蒙騙。
南方日報記者 黃穎川 謝慶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