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根水管一桶洗潔精深山里刷出“消毒餐具”
嶗山一處無證消毒小作坊被查獲,入行門檻低成消毒餐具監管難題
“食安大行動”期間,各部門將對食品各環節進行無縫隙監管。5月24日,本報記者跟隨市食安辦、市衛生監督局查一次性消毒企業,一家無證小作坊被查獲。而后記者深入調查發現市場上的很多消毒餐具不符合要求。業內人士稱先入行后監管成目前消毒餐具衛生問題的最大阻礙。
現場20平米小屋給千套餐具消毒
“在嶗山的深山處藏著一家無證黑作坊進行餐具消毒,并往周邊的飯店配送一次性消毒餐具!”一位市民向市衛生監督局舉報。5月24日11時,根據舉報線索,記者跟隨市食安辦和衛生監督局的工作人員來到嶗山區王哥莊街道雕龍嘴社區的千喜農家宴旁邊的一處小平房內。
現場,記者看到20多平方米的小屋內,擺放著大約20多排裝有一次性消毒餐具的箱子,工作人員預計大約有2000多套包裝好的餐具。塑料膜包裝上印著“綠潔餐具消毒配送中心”、電話等。
在一進門的左側放著一根20多米長的橙色細水管,一小桶白貓洗潔精和一把刷子。工作人員調查發現這些就構成了所有消毒餐具的清洗、消毒環節了。
市衛生監督局監督五科科長陳永生打開其中的一份包裝好的餐具,發現不少盤子上、杯子底有污漬。“四道清洗、消毒工序都沒有,連浸泡池都沒有,包裝上還印著配送中心,根據現場的判斷,這些一次性餐具肯定往外送了。”陳永生說,即使自己農家宴用也不達標,這個無證不規范的作坊將移交給工商查處。
調查很多消毒餐具標識不齊全
市民在用餐的時候,應該選什么樣的消毒餐具呢?陳永生說:“我們會不定期對ABC等級的企業作消費警示,抽檢結果定期進行公示,再就是看清餐具上的標簽,比如生產地址、廠家、聯系電話、保質期、生產日期等,正規的消毒餐具,這些都必須齊全。”
24日,記者走訪了新田路上沸騰魚館、湘妹子菜館、田園春餃子城以及青大一路上等10余家餐館發現,大多數餐館的消毒餐具上都沒有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在青大一路上一家名為“四平大餅”的餐館內,記者順手打開了一套消毒餐具,用手摸了摸消毒后的碗,感覺有些油膩,碗沿處還是有少許污漬。
延伸入行門檻低監管成難題
一次性消毒餐具一直在查,為何依舊不規范呢?陳永生介紹 ,根據國家的相關政策 ,餐飲具集中消毒單位無需衛生許可前置,準入門檻低 。主要問題有面積不達標,不能滿足工藝流程按回收、去殘渣、浸泡、機洗、消毒、包裝、儲存設置和功能間布局的需求消毒;部分單位的所選地址周邊環境臟亂差,致使后續衛生監管難。
另一方面是還沒有形成監管合力,工商負責審材料,衛生監督局進行生產方面的后續檢查,食藥局負責餐飲環節。“現在國家關于消毒餐具企業的政策還不夠完善,很多企業是無條件注冊,衛生部門再監管。”嶗山區食安辦的孫愛國告訴記者,并且,國家對消毒劑和包裝膜也沒有明確的使用標準。
文/記者 婁花
圖/記者 陸金星
■鏈接
看到黑作坊市民可舉報
當天,工作人員還抽檢了兩家A級達標企業,在嶗山區王哥莊街道張家河社區樂富康餐具消毒配送中心,帶著殘渣的盤子正進入洗滌池,穿戴整潔的工作人員張女士說,經過除渣、分揀,再經過洗滌劑清洗、氣泡沖洗、超聲波沖洗等至少三遍沖洗,然后進行高壓消毒、380度高溫消毒。
陳永生說根據相關的規范,有下列行為的將不合格:建于居民樓內的;與可能污染餐飲具的有害場所距離小于30米的;生產場所(包括清洗、消毒、包裝)總面積小于200平方米的;消毒工藝流程未按回收、去殘渣、浸泡、機洗、消毒、包裝、儲存設置的;生產用水不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的;消毒后的餐飲具不符合《食(飲)具消毒衛生標準》(GB14934)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