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騙局中,所謂的“專家”們推薦的“袪毒復肝組合”實際上只是一些市面上都能買到的普通藥組合而成,但電視廣告上鼓吹出的藥效之神奇,價格之低廉,讓許多肝病患者為之心動,并陷入騙局。但是,他們沒有想到,第一次購了藥,只是騙局的開始。“專家”們會稱第一療程只是激活病毒,想治愈就還得有第二、三、四,直到第五個療程病毒才能清除,許多患者被騙數萬元之后才幡然醒悟。
“神奇組合”只是普通藥品
在和患者整個交流過程中,他們并未提到所謂的“袪毒復肝組合”是哪些藥品,直到患者拿到了藥,才得以知曉真面目。
“我花了3000元,發現寄過來的是30盒乙肝舒康片。這個藥我在當地藥店就能買,一盒30多元,最多花1000元。”家住河北的患者琳琳(化名)稱,當時她發現受騙,打電話回去質問所謂“專家”時,“還被她劈頭蓋臉地罵了一頓,說我神經病”。
記者發現,他們給患者寄出的藥品,皆是幾種普通肝病藥品,相互簡單搭配,就成了“袪毒復肝組合”,目前使用的藥物是:西藏藏醫學院藏藥有限公司生產的“秘訣清涼散”、陜西永壽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強肝片”(立克康)、北京華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乙肝舒康片”(勤轉洇)、天津藥業集團新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復方崗稔片”(嚴靜舒)。
從目前的市場價比較,寄出3000元的藥品價值多為1000元左右。
陳曦稱,她在此地工作半年,也不知道公司具體名稱,對方一直稱是北京世華針刀中醫醫院的銷售部門。遠洋自然新天地的物業工作人員表示,該地曾多次變更注冊公司的名稱,目前警方接到舉報介入調查過該地點。
患者多為偏遠地區貧困者
記者在此處上班期間,發現每天都有幾百名患者從全國各地打來電話求助,上百名患者被“忽悠”購藥,日均入賬幾萬到十幾萬元。而這些患者中,貧苦者居多,很多都是家居窮村僻壤的農民,他們為了購藥,把家中積蓄掏空,有些甚至向親戚朋友借錢。
如陳曦所說:“如果家境優越,都會去正規大醫院治療,又怎么會拖延病情最后求助于電話呢?”
陳曦記得,她曾給一位患者打電話,老太太在電話里頭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一邊哭一邊說:“救救我,大夫你救救我。”老太太沒錢,為了籌集3000元的藥費,跑去向各個親戚朋友借,最后郵寄藥物以前,老太太對著陳曦說:“我這么相信你,你可千萬不要騙我啊,我棺材錢都拿出來了。”
陳曦當時“感覺心里被鞭子抽打一樣一陣陣抽痛”。她始終不能忘記老太太帶著哭腔的祈求。
“叫窮,就讓他們去借錢。”蔣姐并不允許大家濫發同情心,遇到這種情況時就對患者說:“在我們這治療的很多患者,經濟都比較困難,但是都為了治好病向親戚朋友借,都能夠籌集到3000元,經濟困難是你自己必須要克服的問題。”
記者從部分銷售記錄中查詢到,最早的銷售記錄可追溯到2010年9月份,人均日銷售額一萬至兩萬,患者遍布全國。
陳曦計算,就算50名員工每日大概能成交50萬,“一年下來也能銷售出上億的藥品。”
“那里工作不難,掙錢也不少,但心理壓力大。”陳曦已退出這個行業,但至今無法原諒自己。她說,他們欺騙的,是已遭遇病魔的患者,“掙的錢實在太黑了”。
□專家說法
消費者維權難度大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評價中心專家孫忠實教授稱,目前對于肝病依然很難治愈,“治愈率達到95%以上,這肯定是虛假宣傳”。
北京市律師協會消費者權益法律事務專業委員會主任邱寶昌認為,目前電視購物的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卻很難維權,消費者發現受騙后,他們再想通過電話聯系到廣告主很難。“消費者只能找到廣告發布者,讓對方去找廣告主,但通常就是相互踢皮球,最后不了了之”。
在2009年9月10日,廣電總局下發的《關于加強電視購物短片廣告和居家購物節目管理的通知》中要求,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因審查把關不嚴,播出違法違規電視購物短片廣告的播出機構,廣播影視行政部門應依法給予行政處理,對消費者造成損害的,廣播電視播出機構還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對公眾投訴量較大,經國家相關部門調查核實,確屬存在欺騙消費者行為的,或者違反本通知規定的電視購物短片廣告和居家購物節目,應及時責令停播,并向社會公告。
邱寶昌認為,盡管廣電總局下發過通知,因細節不足很多都流于形式,對于電視購物的管理上尚不完善,很多地方電視臺直接將電視欄目或廣告時間段外包,監管和審核不嚴,導致出現大量的虛假廣告。我國的廣告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發布虛假廣告,欺騙和誤導消費者,使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由廣告主依法承擔民事責任。“但通常消費者很難找到廣告主,因廣告發布者沒有盡到審查的責任,應該由廣告發布者承擔主要責任,如此才能凈化廣告市場。”
本報記者王奕
相關組文:
揭露電視廣告神藥:熱線員冒充各種身份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