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晚報記者 彭洋 實習生 萬運豐 李祖云
兒童節將至,不少家長都準備挑選一兩件玩具當作禮物送給孩子。然而,重慶晚報記者連日來調查發現,市場上幾乎所有玩具產品都存在售后服務問題,絕大多數玩具廠家對自己的產品都只管賣不管修,導致玩具一壞就基本淪為廢品。不少家長感嘆:現在玩具越來越貴,一旦缺胳膊少腿,幾百元就打水漂了。
六百元玩具無法充電
無法修理丟了又可惜
去年11月,供職于重慶移動的陳女士,為兒子買了一輛價值600多元的可乘坐電動玩具車。今年5月,陳女士發現玩具車無法充電了。“我聯系過廠家,對方說玩具產品不在國家三包范圍內,廠家不負責修理。”陳女士告訴重慶晚報記者,她找到小區附近一個家電維修店,也被告知不會修。“玩具車的體積大,修不好就成了廢品,放在家里占地方。”陳女士說,自己一度想把玩具車當廢品賣掉,但兒子和家里的老人又覺得可惜,現在她不知如何是好。
陳女士遭遇的尷尬并非個案,家住南岸區彈子石東海長洲的馮先生,是一個7歲小孩的父親。去年他花200多元為兒子買了一架遙控直升機玩具,今年4月直升機被兒子不小心摔掉一支螺旋槳,“廠家告訴我,重慶沒有售后服務點,需郵寄修理,但郵費和維修費只能自己出。”馮先生說,幾年來兒子已玩壞十多個玩具,都因無法修理成了廢品。
產品損壞不負責修理
顧客最好自己找人修
近日,重慶晚報記者采訪市內多家商場和超市發現,由于兒童節將至,玩具柜臺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在選購,這些玩具售價從幾十元到數百元不等。
重慶晚報記者撥通一個售價299元的電動遙控玩具車的生產廠家,對方稱產品賣出后出現損壞不負責修理。在記者一再要求下,對方稱可把損壞的玩具寄回公司修理,但郵資及修理費得自己出,“這樣其實很麻煩,你還是自己找一個懂這方面的人修一下算了。”對方說。
重慶晚報記者先后撥打了5個玩具廠商的電話,只有廣州伶俐寶玩具有限公司稱在重慶有維修點。重慶晚報記者隨后撥打該維修電話,對方稱自己其實并非維修點,而是伶俐寶的銷售商,“如果只是焊接等方面的小問題,我們可以幫你處理一下,不收費。但如果要更換配件,我們就沒辦法了。”
廠家只管賣不管修,那消費者自己找人修呢?重慶晚報記者昨日分別在解放碑商圈和楊家坪商圈附近尋訪,一下午竟沒找到一家玩具維修點。又詢問幾個家電維修店,對方均稱沒接過此類業務,“如果只是電路、焊接等方面問題,倒可以幫你看一看,如果換零件就沒法了。”
玩具不在三包范圍內
無服務標準有兩原因
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工作人員告訴重慶晚報記者,我國于1995年發布了《部分商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把原來三包產品的范圍從6種擴大到18種,但不包括兒童玩具。
“成本和責任認定,是導致玩具市場沒有統一服務標準的兩大原因。”一位玩具銷售商說,一旦制訂了統一的售后服務標準,廠家的生產成本勢必增大,因此廠家都不愿主動促進售后服務標準的出臺。此外,由于玩具屬于易損耗品,容易人為損壞,在維修時很難認定是產品質量還是人為因素導致損壞,在收費上也很難操作。
開家玩具維修店
一年進賬七萬元
重慶晚報訊 家住渝北兩路的家電維修工孫興友,三年前在社區里開了家玩具維修店,同時回收二手玩具出售,每年進賬7萬元。
孫興友開店的念頭起于2009年3月,當時他給3歲的孩子買了一個遙控汽車,一個月后壞了,是線路板出了問題。由于不能三包,他只好自己動手把玩具修好。
此后,孫興友發現很多家庭有這類問題,就產生了開玩具維修店的想法。“最開始只象征性地收10元或20元,更換配件也只收成本價。”孫興友說,半年后,附近很多人都知道他能修玩具,生意慢慢火起來。目前,他的維修費一般是玩具售價的兩到三成,再加上配件利潤,修一個玩具平均能賺60元左右。
孫興友還回收二手玩具。“玩具更新換代快,小孩成長也快,今年的玩具可能明年就不想玩了。”他說,一臺200多元的遙控車,一般以50元左右的價格收購,維護后賣給街邊商店,每個能有50元左右的利潤,“兩塊業務加起來,每年基本上能增加7萬元左右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