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兒童醫院貼“排隊告示” 兒童“看病難”癥結何在?_fin
新華網深圳6月1日電(記者吳俊)深圳市兒童醫院一名工作人員日前擅自貼出的“排隊告示”引起軒然大波,但令記者沒有想到的是,告示中所說的“排隊6-8小時”并非夸大,事實上,早在今年3月,深圳市兒童醫院就以醫院名義貼出了“溫馨提示”,告訴患者醫院已盡最大努力,但依然供不應求,患者高峰期排隊需5個小時以上。
記者前往深圳市兒童醫院采訪,沒想到醫院也是一肚子苦水:兒科醫生緊缺,床位捉襟見肘,新大樓目前還未能啟用,醫院現有人力物力嚴重透支。部分醫護人員甚至發出了“悔不該選擇兒科”這樣的慨嘆。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深圳市兒童醫院是深圳唯一的一所兒童醫院,近年來,該醫院掛號難、交費難、看病難、住院難、手術難等問題一直比較尖銳,是市民普遍反映的“看病最難”的醫院之一。
據介紹,深圳兒童醫院1997年底開院運行,當時是按照全市400萬人口建設的一所兒童醫院,設計日門診量2000人次,病床350張。但深圳目前常住人口已達1400萬,兒童醫院日門診量已超過當初設計能力的近2倍,350張病床長期每天住600多病人。
為何不擴建?為何不多招人手?面對記者的質疑,兒童醫院院辦相關負責人指著即將竣工的醫院新大樓說:“新大樓明年就建好了,但我們現在最擔心的是招不到人。”
醫院招人究竟有多難?這家醫院危重癥患兒救治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按照人員配備的需求,該科室需要多名博士。但從提出招人計劃到現在已經7年了,該科室僅招到兩名博士,其中一名還于今年初辭職了。這位辭職的博士告別醫院時十分不舍,她說:“我喜歡兒科,喜歡這個團隊,但這里實在太累了。”
難招的不僅是博士。醫院負責人事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醫院2010年計劃招收60多名畢業生,但最后由于報名的人太少,只招來11人。如果今年再招不夠人員,不但新大樓建成后將面臨沒有醫生、不能順利投入使用的局面,連應付目前日益增長的門診病人也舉步維艱。
記者了解到,“招人難”并非深圳兒童醫院的特例,目前全國各地均存在兒科醫師緊缺的局面。一位長期從事兒科的醫學專家將兒科定義為“高強度、高風險、低回報”。這位專家告訴記者,兒童的疾病比較單純,所需要的檢查、藥物都很少,在當前的醫藥制度下,兒科的經濟效益比較低。兒科經濟效益差的直接后果就是兒科醫師人才的短缺和流失。
一位畢業于重慶醫科大學的兒科醫師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兒科系當年約有100名學生畢業,但畢業后從事兒科的還不到三分之一。由于兒科專業不受歡迎,不少高校都相繼取消了兒科專業。
另一方面,由于兒童醫院的收益低、效益差,很難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兒童醫院。更嚴峻的是,一些綜合醫院也不愿過多投入資源建設兒科,不少醫院的兒科近年來逐漸萎縮。在深圳,一些大型綜合醫院目前都沒有開設兒外科。
一位從事兒科近30年的醫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痛心地說,當初選擇兒科是她自己的決定,但現在她一定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從事兒科。不僅如此,她所在的醫院絕大多數醫師子女都沒有選擇兒科,“兒科世家”將逐漸成為一個歷史名詞。
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患者向城市兒童醫院聚集,另一方面是兒童醫院的人力物力嚴重匱乏,如何解決供需之間的巨大矛盾?
深圳兒童醫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醫院承擔著深圳及東莞、惠州、汕頭等周邊十幾個地區的患兒醫療保健任務,目前在編人員499人(尚有近百個崗位空編),臨聘人員506人。
有醫改專家認為,公立醫院投入不足是一個普遍難題,政府應該將有限的財力重點投入到百姓需要而同時又缺乏經濟效益的領域,而同時將其他公立醫院向市場開放。兒童醫院作為醫療資源最為緊缺的醫院,政府應該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傾斜。
深圳兒童醫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說,解決兒童看病難的問題,單靠醫院和衛生行政部門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政府各部門和社會各界的支持。這位專家建議,改革現有的醫藥制度,使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得到合理體現;給予靈活的招聘機制或綠色通道,幫助兒童醫院及兒科招聘醫務人員;通過科學的人才激勵政策,幫助兒童醫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