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6月1日專電(記者 葉鋒)兒童節期間,為孩子購買漂亮衣服是很多家長的選擇。上海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通報結果顯示,今年以來上海口岸檢測的進口童裝及嬰幼兒服裝產品中,不合格率達6%。專家提醒,家長購買進口服裝時應留意中文標簽上應注明的安全技術類別,防范安全隱患。
據通報,今年1-5月,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共對531批進口童裝及嬰幼兒服裝產品進行檢測,發現其中32批產品存在安全隱患,主要不合格項目為甲醛、pH值、色牢度及纖維成分含量,不合格產品原產地主要為孟加拉國、印度、韓國等國家或地區。目前已按商檢法及其實施條例以及相關管理規定,對不合格貨物進行封存,并將全部實施銷毀和退運。
我國《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將服裝的安全類別分為A、B、C三類。36個月及以下的嬰幼兒紡織產品需符合A類要求,在甲醛、pH值、色牢度項目上的要求高于B和C類。大部分面積直接接觸皮膚的紡織產品至少應符合B類要求,如內衣、T恤、襯衫等,其技術要求在甲醛和pH值項目上也嚴于C類。而不直接接觸皮膚的紡織產品至少應符合C類要求,如含有里布的夾克衫等。
專家提醒,消費者在購買進口服裝時,需留意在服裝的中文標簽上應注明的安全技術類別,且不同年齡段、不同類型的服裝應符合不同安全級別的要求。比如,3周歲及以下的嬰幼兒紡織產品如果標注為B類或C類的,建議即使商家打折也不要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