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街頭早點攤塑料袋多數“超薄”
“限塑”4周年,有調查稱塑料袋市場更混亂;記者邀專家對早點塑料袋做耐熱油實驗
近日,記者分別從東大街、彰化路兩早點攤,及彰化路一餐館、億客隆超市主食廚房通過購買花卷等食品收集了4種塑料袋。請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食品包裝專家董金獅對4種塑料袋分別做了厚度測量、加熱滲透實驗、模擬耐熱油實驗。
結果發現,兩個早點攤所使用的塑料袋都“超薄”,出現油漬滲透,在模擬耐熱油實驗中,超薄塑料袋瞬間熔化成團。專家表示,塑料袋熔化后的高分子材料即使不被人體吸收,也難以排泄,對人的肝腎有極大破壞作用。而帶著早點匆匆而去的上班族,最有可能成為受害者。
新京報訊 6月1日是“限塑令”實行4周年的日子。對于塑料袋,人們更多關注其帶來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問題,容易忽略其背后的食用安全。記者走訪多家街頭早點攤,發現用來盛裝油條、油餅、包子等油性早點食品的塑料袋大多沒有任何標志,疑似“超薄”。
對此,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在公布的塑料袋調查報告中指出,限塑4周年“塑料袋市場更混亂”,街頭攤點尤其我行我“塑”。需要警惕的是,用超薄塑料袋盛裝食品潛在安全隱患大,塑料袋如果未標注“食品用”,最好別用來裝食品。
農貿市場仍是“限塑”盲區
此前,國際食品包裝協會聯合北京凱發環保技術咨詢中心耗時一個多月,對北京、廣東、浙江20個連鎖超市和17個農貿市場的塑料袋使用情況展開調查,其中北京地區超市有10個,涉及沃爾瑪、家樂福、物美、超市發、京客隆等;農貿市場10個,包括新發地、岳各莊、大洋路、東郊、回龍觀等。
結果顯示,農貿市場相比于超市,始終是“限塑”重災區。3地區的20個超市均堅持執行塑料購物袋收費,但17個農貿市場中只有北京東郊市場海鮮大世界的商戶在執行這一制度。報告分析指出,這主要是因為農貿市場商戶零散,獨立清算,為了留住客戶,商戶一般不會與消費者“計較”塑料購物袋的幾毛錢。
根據規定,塑料購物袋應明確標示生產廠家名稱、標準編號、規格、公稱承重、材質等信息。然而,調查組從北京10個農貿市場共收集14種塑料購物袋樣品,7種樣品標示齊全,其余7種塑料袋中有4種沒有任何信息,為“三無”產品。
就塑料袋的厚度而言,北京、廣州、浙江的17個農貿市場收集的27種塑料袋樣品中,20種樣品都低于國家規定的0.025mm厚度,比例高達74%。
路邊攤難見合格食品袋
除了塑料購物袋之外,超市、市場、攤點經常使用的食品袋問題同樣多。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指出,食品袋應該不得具有提攜功能,且必須注明“QS”標志和“食品用”、“食品專用”等字樣。
調查人員從20個連鎖超市共收集了26種食品連卷袋樣品,僅18種樣品有“QS”標志及編號和“食品用”字樣,比例不足七成。
而收集的蔬菜、水果、早點3種街攤商販所用的塑料袋,沒有一個是合格塑料袋。其中,早點攤用沒有任何標志信息的超薄塑料袋盛裝油條、包子、豆腐腦等各種食品的現象普遍存在,有的熱油條甚至能把超薄塑料袋燙出窟窿。“這些免費提供的塑料袋不僅不符合國家標準,衛生及安全性更根本無法保障。”董金獅說。
■ 探訪
早點攤透明塑料袋消耗大
上班族早上匆匆忙忙,很多人都會隨機在路邊攤買早點,油條、油餅、肉包子或豆腐腦,都被裝入透明塑料袋里。
5月31日7時30分到9時,記者在豐臺東大街、海淀彰化路對5個早點攤進行走訪。東大街的早點攤前,掛著好幾摞沒有任何標志信息的薄塑料袋,記者告訴攤主要買油餅和小籠包,攤主隨手扯下一個又輕又薄的袋子,裝入油餅和包子。
記者本意想要一個剛剛從鍋里撈出的油餅,但女攤主卻給拿了旁邊一個已經晾了一會兒的油餅,稱“剛炸的不能馬上裝袋,袋子會受不了的”。
海淀彰化路上的4個早點攤,使用的也都是沒有任何信息的薄塑料袋。記者選擇在一個早點攤買雞蛋灌餅,排在前面的6個人都是把熱乎乎的灌餅直接裝袋帶走。記者了解到,有的早點攤客流量大,一上午都要用掉四五卷塑料袋。
在億客隆超市的主食廚房,這里所賣的饅頭、花卷、包子、面條、燒餅等都事先用塑料袋裝好。這里的塑料袋信息比較完整,標著醒目的“QS”和“食品專用袋”、“食品用”的字樣,還印有警示語。另外,在彰化路上的一家供應早餐的餐館,油條同樣放在一個印有QS的食品袋里。
【實驗1】
最薄塑料袋出自路攤
實驗目的:測試塑料袋厚度。
實驗過程:把塑料袋的一面掀起,用測厚儀輕輕夾住,很快測厚儀的指針轉動,顯示所測塑料袋厚度數值。
實驗結果:來自彰化路早點攤的塑料袋最薄,只有0.006mm,東大街早點攤的塑料袋厚度為0.007mm,億客隆超市主食廚房的食品袋為0.018mm,彰化路一餐館的塑料袋是0.023mm。
提醒:董金獅指出,按規定,塑料購物袋的厚度要求不低于0.025mm,食品袋最低的厚度要求則是0.015mm。從結果看,億客隆超市主食廚房食品袋的厚度達標,有QS和“食品專用袋”標志,符合規定。
彰化路一餐館裝油條的塑料袋標注則有些混亂,帶有QS和“食品用”字樣,標注厚度為0.025mm,實測是0.023mm,如果按照塑料購物袋的標準,厚度不夠,但如果作為普通食品袋,又是達標的。
最應該警惕的是,彰化路和東大街這兩個早點攤使用的塑料袋非常薄,“超薄技術領先”,且沒有任何標志。專家提醒,這樣的超薄袋最好是不要用來盛裝食品。
【實驗2】
高油食品勿裝袋加熱
實驗目的:測試塑料袋滲油性。
實驗過程:第一步,在桌上鋪上一層白色餐巾紙,把4種早點連同袋子一起放上,靜置30分鐘。
第二步,將4種早點連袋放到微波爐里,加熱3分鐘后,再放到餐巾紙上靜置。
實驗結果:第一步中,來自東大街早點攤上的油餅和包子塑料袋區域沒有一點油漬,說明油脂此時未滲透袋子。彰化路上早點攤的雞蛋灌餅袋,所處的餐巾紙上方已有一小塊油漬,彰化路餐館的油條塑料袋底下,也滲出少許。
第二步中,餐巾紙上4種塑料袋或多或少都有油漬滲出。
提醒:董金獅介紹,早點攤的雞蛋灌餅袋是此次測量最薄的,所以油脂很快能穿透。用油多少也影響滲透,像餐館盡管使用的塑料袋有足夠的厚度,但因油條油多,因此也有油漬少量滲出。
專家提醒稱,油餅、油條、包子等高油脂食物切勿裝塑料袋內加熱,因為高油脂食物在加熱中與塑料袋接觸,會加速塑料袋中化學物質的分解,有害物質析出并污染食物,食入后可能影響健康。同時,即使是在常溫或冰箱冷藏條件下,用塑料袋裝油性食物,其有害成分也會有緩慢析出,最好放到玻璃、陶瓷等更安全的器皿里。
【實驗3】
薄袋遇熱油瞬間熔化
實驗目的:進一步測試高熱對塑料袋的影響。
實驗過程:拿出一個小玻璃燒杯,倒入50ml的食用油,把燒杯放到微波爐里,加熱5分鐘,用遙感測溫儀測量燒杯的溫度為150℃。將食用油分別少量倒到4個塑料袋中。
實驗結果:就在倒入油的一瞬間,3個塑料袋都出現不同程度的熔化和收縮,而早點攤的超薄塑料袋熔化最明顯,已經根本看不到塑料袋的原形,完全縮成了雞蛋大小的一個小塑料團了。
提醒:董金獅稱,油炸食品在鍋里的溫度可以達到250℃以上,塑料袋熔化后本身的高分子材料即使不被人體吸收,也難以排泄,這種物質對人的肝腎有極大破壞作用。
而劣質的超薄塑料袋多使用工業級原材料,遇熱后低分子物質更易轉到食品中,人體同樣也吸收不了。另外,不合格塑料袋原料來源往往十分復雜,甚至可能由廢棄的塑料藥瓶、一次性針筒、塑料桶等廢塑料粉碎而成,這些廢塑料含有大量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同樣對肝臟、腎臟有損。
本版采寫 新京報記者 廖愛玲
本版攝影 實習生 楊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