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金報訊 金報訊 記者劉輝 實習生胡磊報道:上世紀50年代,讀高中三年花不了30元,58年后,高中一年要花將近3萬元。昨日在武漢二中考點,78歲退休老教授曬出了祖孫三代的高考成本。與高考成本一起跳漲的,還有考生的壓力。
壓力越來越大
78歲的程爹爹是江漢大學的一名退休老教授。在高考當天拿著DV拍下孫子進考場的畫面。作為老資格的高考生,58年來,程爹爹感受到高考翻天覆地的變化。他說,1954年自己參加高考時,文理不分,除了語數外,還要考政治、歷史、生物、化學等學科,所有科目加在一起有八門。“全區300多名考生集中在一間大禮堂考試,哪像現在都是標準化考場。”爹爹說,當年考場雖然擁擠,但幾乎無人作弊。“參加高考的都是被當作科學家、工程師培養的,大家的成績都不弱。”爹爹告訴記者,當年班上有36名同學,35人考上了名牌大學。
程爹爹介紹,兒子是上世紀80年代參加高考,考試科目跟自己當年差不多。現在孫子高考,雖然文理科分得清清楚楚,但考試內容比以前深奧多了。
成本越來越高
程爹爹介紹,自己上高中時,三年學費和生活費加起來不超過30元。兒子讀書也便宜,學雜費每學期才3元,生活費一學期也就幾元錢。“到孫子讀書就不得了,學費、培優費、課外資料費、生活費加起來每年不低于3萬元。”
爹爹還告訴記者,上世紀50年代上大學費用全免,學校每個月還給15元生活補貼。買書,鞋襪,棉衣均可申請,由學校派發。“現在上大學學費動輒幾千上萬!”程爹爹嘆58年來物價漲幅之快。
高考越來越“裸”
上世紀50年代的高考生趕考要些啥?程爹爹說,拎個布袋子,里面裝著準考證、鉛筆、三角板、鋼筆。除此之外,考生還要自帶墨水進考場。化學元素周期表也是老高考生的必帶品,“元素周期表太復雜了,不帶記不住。不過,這不算作弊,在教育部允許范圍內。”老人笑稱。
今年,考生“裸考”讓老人覺得很新鮮。“文具都不用帶,只要準考證和身份證就可以。”
不過老人表示,現在趕考雖然輕松,但考生的心情不輕松,這源于就業壓力。“當年大學畢業不是科研單位就是部隊,工作全靠分配。到兒子這代,分配之外可以自主選擇。再到孫子這代,全憑本事找工作”。
“不好好學習,就回家種田。”這是當年老人的母親對兒子的教育。現在,他把這句激勵送給參加高考的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