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編碼:長沙豬肉今后將實現全程溯源,此前上馬一年卻遇不少尷尬
“可追蹤的放心肉”意外遇冷
見習記者 湯霞玲
6月19日傍晚,李芳走進長沙紅星農貿大市場時,攤販們仍在熱情吆喝。兒子馬上要考試了,她要給孩子做份肉丸湯。
對于長沙主婦和很多市場,兩年以前,此非易事:放心肉太難選了。
曾經數據顯示:長沙每天消耗近4000頭豬肉,約三分之一為白板肉,且集中在中小農貿市場。紅星大市場更是“重災區”。現在除了肉價,李芳再無擔心。2011年起,長沙開始推行“溯源放心肉”工程,紅星大市場內,九成是溯源肉。
6月20日,長沙市政府將與商務部簽署協議,長沙正式成為全國第三批肉菜追溯體系建設試點城市,全市豬肉將可溯源。與此同時,記者調查發現,溯源肉的推行,也面臨著多種尷尬。
【現狀一】
遭遇價格坎:“肉不太好賣”
“溯源肉放心,但普通肉更便宜。”肉攤前,李芳幾度問價。
“價格,是溯源肉最直接的尷尬。”李芳的舉止,被紅星大市場肉產品批發商徐德成看在眼里。徐德成在紅星做了十幾年的肉批發生意,去年起,他開始批發溯源肉,高峰期每天進貨量高達四五十頭白條肉。但最近,他每天批發的溯源肉僅僅十幾頭。“溯源肉的成本增加了,不好銷。”他告訴記者,下一步可能要壓縮溯源肉的進貨量。
2011年起,長沙開始推行“溯源放心肉”工程,這項工程主要通過一塊電子芯片溯源。每一頭豬從生長到出欄到屠宰,耳朵上都有一個電子耳標,記錄詳細信息。最后,經營戶通過溯源電子秤,將豬肉出售給消費者。而消費者憑借溯源電子秤打印出的“追溯碼”收銀條,就可查到這塊肉的相應信息。
“我就是那個時候加盟溯源肉的,但去年年底就解約了。”長沙樹木嶺肉攤攤主李師傅感慨“肉不太好賣”。直銷店寧師傅也坦言,溯源肉比其它肉貴五毛錢也讓很多中低層消費者打了退堂鼓,肉在市場上“走不動”。
【現狀二】
受阻潛規則:“秤上不好動手腳”
李芳帶著肉回到家中,好奇地用電子秤稱了下,她郁悶了:肉只有442克,連九兩都不足。
“溯源肉難推廣,關鍵是潛規則打不破。”爽朗的徐德成一語道破天機:現在市場上采用的電子秤都是有密碼的,菜販可自主調試,短斤少兩成為行業的“潛規則”;但溯源肉要用專門的電子秤,實打實的稱重,沒幾個肉販愿用。他透露,用普通電子秤,肉販如果一天賣100斤肉分100次賣,每斤少一兩,就可以少出十斤肉來,賺取上百元的利潤。
記者現場操作一臺普通電子秤發現,把一臺正常的秤調試成450克秤,前后花了不到三秒鐘的時間,但稱出來的重量仍然顯示是:500克。
溯源肉電子秤遭遇的“潛規則”并非僅有此處。現有的溯源肉電子秤都是限定了稱重的量,如一百斤肉就只能打出一百斤的小票。“但在做生意時,我們一般都是100斤好肉搭上幾十斤病死豬肉賣,壞肉都是零碎地搭,一般人根本不會注意,但用溯源肉的秤就打不出票,行不通。”長沙肉販黃大海(化名)透露。
見證
溯源肉如何“溯源”
——以一頭豬的“溯源流程”為例
長沙紅星盛業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長沙溯源肉試點工程實施單位。6月18日晚,記者在該公司見證了溯源肉出爐的全過程。
在生豬存欄區,記者看到每一頭待宰的生豬耳朵上都掛有一小塊耳標。
“生豬兩個月的時候就掛上去了,表示已打過防疫針。”長沙市畜牧獸醫水產局駐場動檢員周展波說。說話間,他從一個白色盒子里拿出快速檢測卡放入收集好的尿液中,檢測結果:陰性。他告訴記者,生豬從這里開始要經過18道檢測程序,其中宰前檢疫和瘦肉精檢疫同步進行。
宰前檢查后,生豬的信息被輸入進收購系統,養殖者的姓名、身份證號碼、生豬產地以及屠宰場信息全部被輸入到系統中,由此開始了豬肉溯源旅程。
從冷凍間出來后就進入過磅間,每半頭肉的上面都標記著數字,這就是批發商選貨的記號,記者隨即跟蹤了編號為4758的白條肉。
過磅后,工作人員將一塊塊綠色的小芯片放入“湘溯標簽寫入系統”感應器上感應,“滴答”一聲,肉品所有的信息都被寫入芯片。
隨后,這塊編號為4758的肉被徐德成購入,并在19日進入紅星市場。
記者當天購買了一斤4758的肉后憑溯源碼查閱發現,產地、批發商等信息一應俱全。
【難點一】
政府破費:“光設備就花了800萬”
“搞溯源系統,政府是很破費的。”紅星盛業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曙光說,以溯源肉的整個“溯源流程”為例,光硬件設備就花掉了800萬元,加上設備維護、人員支出共花費近三千萬元,這筆經費由政府、商務部和企業共同承擔。
但即使如此,平均每公斤肉在溯源之后,還是將增加0.2元—0.4元成本。這筆費用是不是溯源肉價格貴五毛的主因?黃曙光介紹,全市統一溯源后,價格就不會貴了。
【難點二】
監管勞心:“分段管理留下推諉空間”
湖南省質監局標準化研究院編碼中心主任李長告訴記者,目前食品溯源系統分三類,一種是全球通用的食品追溯語言GS1統一標識系統。另一種是地方政府建立的溯源系統。第三種是企業為了提高食品透明度而自行建設運作的溯源系統。目前,湖南省的溯源系統還在申報當中,各項技術已經基本成熟,政策和市場環境成熟時,有望全省推廣。
但是,他也擔心,由于蔬菜、水果等農產品過于分散,要將所有食品納入溯源系統將會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過程。
他同時表示,食品安全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是光靠一個系統能夠解決的,目前我國在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多有漏洞。監管環節的問題主要出現在分階段管理的模式。“飼養環節由農業部管,加工環節有質監部門,到了銷售環節又變成了工商,部門之間協調不暢,各個環節難免存在空白和推諉,往往什么事都做不成。”
專家聲音
“食品溯源需要政企兩頭動起來”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陳君石認為,食品安全問題不能全歸咎于政府。國家通過修訂立法,加大對食品安全事件責任人的懲戒力度畢竟只是一種監管的手段。他呼吁要建立企業誠信體系,“強調企業講誠信與呼吁政府用重典之間并不存在矛盾,食品安全不是管出來的,任何一個社會最終要靠企業責任來維護食品安全。”
“政府推行溯源肉工程確實是一項民生工程,但也要企業積極起來。”長沙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介紹,如政府插手過多,就可能造成如溯源肉這樣力不從心的現實;單純靠企業做,就可能陷入企業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的怪圈。“長沙的溯源系統要想真正搞起來,必須政府主導、企業運作,雙方積極聯動。”這位專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