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本報關于消毒餐飲具質量難保的系列報道引起了行業界、主管部門及廣大消費者的高度關注。連日來,本報記者深入餐飲具消毒行業調查發現,這一行業的生態鏈條十分脆弱:餐飲店競相壓價、欠款,無視餐飲具質量;行業準入門檻低,同業惡性競爭手段百出,致使市場失序;市場監管存在多頭管理、權責不明。行業存在種種亂象,餐飲具質量不達標,最終買單的還是普通消費者。業界人士呼吁,餐飲具消毒業不能再這么亂下去了,政府部門應提高準入標準,建立協調配合機制,創新監管方式,生產企業亦應強化行業自律。
亂象欠款壓價已成慣例
“張老板,您看4月份的賬是不是該清一下了。”等了3個小時,王進(化名)終于見到了欠他貨款的店主。
“老王,不是我說你,隔壁餐館一套餐飲具的供貨價才5.8元,你現在還要搞6.7元,你信不信我一個電話,別人十分鐘送貨過來?我也有困難,4月份的賬下個月再說。”張老板不耐煩地揮揮手。
這一幕發生于6月22日晚10時,棠下涌西路的一家潮汕砂鍋粥店,在廣州經營一家餐飲具消毒企業的王進(化名)拉上記者見證了收賬難。
談到餐飲店的百般刁難,廣州市君康之樂餐具消毒中心總經理趙海金一臉的無奈。“最常見的就是收賬砍零頭,比如960元,老板往往要求砍掉80元,我遇到一次更絕的,貨款一共2800元,沒有零頭可砍,老板硬要我少收100元,把我惹火了,主動停貨。”趙海金說。
廣州潔祥餐具消毒有限公司負責人王云輝稱,企業供貨時按標準箱送,數量一清二楚,但回收時則是散收,不可能具體點數。“餐館因此經常扣我們餐具,他們一是擔心有時客人多不夠用,留著當儲備,二是留著自己開分店用,減少成本投入,一套餐飲具的出廠價在7元左右,累積起來不是一筆小數目。”
不過,趙海金最怕的還是餐館老板“走佬”,“貨款收不回來不說,餐飲具也拿不回來,賠了夫人又折兵。我算過一筆賬,從去年到現在,這方面的損失超過了15萬元。”趙海金告訴記者,海珠區曾有一家餐館老板,在“走佬”前一天晚上,還專門打電話叫他送400套餐具過去,“這是有預謀地搞,拿他們沒辦法。”
剛過去的端午節也讓老趙不消停,“節假日期間,經常臨時增加供貨量,送貨時間慢一點點就被罵個狗血淋頭。”
惡性競爭花樣百出
2007年,年屆退休的趙海金在湖南老家看到了一則消息:廣州餐館碗筷將集中“洗白白”。
“廣州當時開了一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暨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的大會,提出將由專業的消毒公司對每天回收的餐具進行粗洗、消毒液浸泡、高壓、高溫水流處理,無菌密封后分送到各個酒店餐廳和食堂。恰巧我有朋友在日本做餐飲具消毒,我了解過這個行當,當時就琢磨去廣州做這個生意。”趙海金說。
趙海金表示,餐飲具消毒是一個新興行業,剛開始競爭并不激烈,但由于缺乏行業準入標準,市場很快就亂了起來,同行業惡性競爭在所難免。
“我以前在黃埔區有2000套左右的供貨量,但被同行一個個撬走了。說起來你可能都不相信,有一家企業為撬我的單想出了一個絕招,他用醫用注射器把濃茶注射到我的一套定型餐飲具里,然后由老板出面,說我的質量有問題,提出停止供貨。”趙海金說。
王進告訴記者,正規登記成立一家上規模的餐飲具消毒企業,至少需要600平方米以上的廠房,全部投入至少要100萬元左右,但一些“地下小作坊”花二三十萬元就上馬項目,憑借成本優勢,回頭低價傾銷,嚴重擠壓了正規企業的市場空間。“我們的成本每套約在0.5元左右,但小作坊、小企業成本很低,殺起價來眼睛都不眨一下。”王進說。
多頭監管權責不明
趙海金曾任老家縣委政研室主任,對行業亂象有著自己的思考。“按照現行的管理體制,餐飲具消毒在生產、使用環節有衛生、食藥監、工商、環保、城管等多個部門介入,這種‘多頭管理’容易導致‘有利爭著管,出事踢皮球’的情況。”趙海金說。
據現行法規,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對餐飲具集中消毒單位的餐飲具進行衛生監督抽檢,依法查處不符合衛生規范的行為;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負責加強對餐飲服務單位餐飲具的監督檢查,查處違法行為;工商部門則核發營業執照。
一位不愿具名的餐飲具消毒企業老板表示,“衛生部門是近兩年才逐步加強抽檢力度,但抽檢方式得不到企業的認可,他們主要是去市場抽檢,沒有直接去到廠里。更為重要的是,應該由他們牽頭制定的行業標準遲遲不出臺;食品藥品監督部門本應承擔更多的職責,他們如果經常去餐飲店查處不達標餐具,對餐館是一種震懾。”
“我曾與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領導溝通,要求他們去餐飲店抽查,你知道他們怎么說嗎?‘我人手不夠啊老弟,你這東西又吃不死人’,讓人哭笑不得。”上述人士說。
“不同監管部門之間要形成協調配合機制,我局認為應該抓好源頭管理,及時互通信息。”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回復本報稱。
消費者權益誰來保護?
從業者說
餐飲店只顧贏利,盡量選擇低價餐具;行業門檻低,同行惡性競爭變相壓低產品質量;部門多頭管理權責不明,暴露了餐飲具消毒業生產鏈條的脆弱、市場環境的混亂。而這一切,廣大普通消費者卻是最終的買單者、受害者。
市民胡先生有過一次至今讓他心有余悸的經歷。前不久,他帶著家人去一家雞煲店就餐,店家提供的是定型包裝餐飲具。小孩心急,上桌就撕開了餐具的外薄膜包裝,用杯子倒水喝。“但剛喝下去,小孩就大叫起來,仔細一看,杯中還有一些不明殘留物,水味很咸,味道刺鼻,不知道是咋回事。”胡先生說。
胡先生當即找到餐館老板詢問,老板推脫說是餐飲具消毒公司的責任,消毒公司老板到場后,又辯稱是餐館老板保管不善造成的,最后只有不了了之。
此外,由于餐飲店向顧客單獨收取1元錢的消毒餐飲具使用費,本身存有一定收益。早有消費者提出,認為餐飲業提供符合衛生標準的餐具、紙巾等,是法定義務,不得另行收費。
“餐飲具消毒業現在是個連環套,要破題必須從源頭抓起,建立嚴格的準入標準。”廣州潔祥餐具消毒有限公司負責人王云輝曾與全國各地的消毒企業、管理部門有廣泛接觸,“就拿湖南來說,省衛生部門出臺了專門的餐飲具消毒企業衛生規范,內容包括廠房設計、環境布局、衛生及設備要求、生產操作人員衛生要求等方面,界定非常仔細。”王云輝說。
趙海金認為,“廣州有必要從更高的層面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考慮人大立法,將行業準入、監管部門職責、企業職責、消費者權益保護納入一并考慮。”據其介紹,《南寧市公共餐飲具衛生管理條例》近日獲人大通過,待報廣西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批準后實施。
策劃:姜玉龍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