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調查發現,兒童游樂設施的安全和衛生管理處在真空地帶,不少生產廠家的回答令人吃驚——產品銷量很好 從來沒人管過
左妍 曹文清
昨天,本報A5版刊登《搖擺機銷售使用維護“毛病”不少》一文,揭露超市和雜貨店門口“搖擺機”從生產銷售到使用環節的種種問題。眼下暑假來臨,各類兒童樂園又將人滿為患。記者調查發現,一些看似安全的海洋球池、充氣堡等游樂設施,由于缺乏監管和專業維護,也存在不少安全、衛生問題。
衛生措施不太到位
昨天下午,記者走訪了一些商場、賣場及小區內的兒童樂園。在大寧國際廣場的一家室內兒童樂園內,游藝機座椅上殘留著廢紙、喝到一半的飲料杯等垃圾,還留有斑斑污漬。記者詢問工作人員,這些設施多久清潔一次,她表示“不清楚”,“臟了就會打掃”。
記者看到,幾個孩子爬上爬下,玩累了就趴在地上休息。盡管一眼望去地上并無污物,但孩子的襪子還是變黑了。這讓家長們擔憂:夏天了,游樂場所如果不注意清潔消毒,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對于游樂設施的衛生消毒工作,各家做法不一。一些專業連鎖樂園“每天用浸泡消毒水的毛巾擦拭”,但大部分非每天消毒。
設施管理存在隱患
“多大的孩子才能進去玩呢?”
采訪中,幾家兒童樂園的工作人員均沒有給出明確回答,“能走就行,沒有具體歲數。”樂園一般配有三四名工作人員,但他們大多不在場內看護,而在場外看門或收費。
海洋球池是3—5歲的孩子最喜歡的地方,“孩子把海洋球塞入嘴里怎么辦?”面對提問工作人員坦言:“我們不可能時刻看護。”幾家兒童樂園的工作人員都說,家長不在的情況下,他們只能保證孩子不走出樂園大門,但若發生意外,責任不在他們。
在新村路家樂福賣場的兒童樂園內,工作人員對設施多久檢修一次并不清楚,“壞了就找人來修唄。”一些專業的兒童樂園會對設施作周期性的檢查維護,但本市還有很大一部分室外的兒童樂園,因為是開放式的,不收費也無專人看管,養護維修都滯后,存在安全隱患。
監管漏洞誰來堵上
記者發現,一些兒童樂園的經營者只需與場地管理方簽訂租賃合同就可以營業,對于游藝設施的采購、維護等都沒有嚴格的要求,也沒有相關部門對其進行監管,更找不到合適的法律法規加以約束。
記者詢問了多家生產兒童游樂設施的廠家,令人震驚的是,他們生產的設施都沒有質量保證,也沒有經過國家檢驗。嘉定外岡的某廠家銷售人員說:“我們廠有證,但生產的設施沒有經過檢驗。不過銷量很好的,從沒人來管過。”
記者查閱相關文件獲悉,納入《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監管的是“運行線速度大于或等于2米/秒,或者運行高度距地面高于或等于2米”的載人大型游樂設施,兒童游樂設施不在此監管范圍之內,全由使用單位自檢;《游藝機和游樂設施安全監督管理規定》也只適用于高空、高速、有一定危險性的游藝設施,像充氣堡、兒童組合滑梯、搖擺椅等供兒童玩耍的設施也不在其列;而《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監管范圍也不包含兒童樂園。這就意味著,兒童游樂設施的安全、衛生管理成了真空地帶。
18個月幼兒手指被“搖擺椅”絞斷的悲劇敲響了安全警鐘,更牽出兒童游樂設施缺乏規范的監管漏洞。一些家長認為,僅靠經營者的自覺管理是不夠的,他們呼吁國家和地方能夠出臺法律法規,將兒童樂園和游樂設施納入日常監管,給孩子們撐開一把全方位的保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