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武文靜報道
近來,國際大牌在中國市場上的負面新聞接連不斷。
據媒體報道,在上海市工商部門最近的一次快銷時尚類服裝質量檢測中,H&M和ZARA等國際知名品牌再次登上黑榜。
無獨有偶,中國消費者協會近日聯合天津、北京、上海、重慶、江蘇、山東6省市消協共同發表點評意見,指出蘋果維修合同中存在多處格式合同霸王條款。
在國際經濟環境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國際大牌們紛紛把目光轉向中國市場。一方面,這些國際大牌在華瘋狂淘金,中國市場上出現銷量猛漲的火暴場景,但另一方面,對消費者的態度卻大相徑庭,“質量問題”、“霸王條款”等奇怪現象頻頻發生。
“國際大牌在華銷售的火暴場景,一方面體現出國際品牌對中國消費者購買力的認同,對中國消費市場空間信心十足;另一方面,也說明國內消費者對國際品牌的推崇和信賴。”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薛勝文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
一向循規蹈矩的國際大牌在華出現“質量問題”等怪現象,在薛勝文看來,則體現出國際品牌對在中國上市的服裝品質檢查和審核不到位,一味利用品牌效應而不注重產品質量,并且售后服務也不到位。
“消費者之所以愿意買這些國際大牌,不僅僅是沖著它的品牌,更是相信其產品本身的質量和售后服務,如今頻頻出現質量等問題,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一直熱衷于購買國際品牌的馬歡女士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
事實上,很多國際知名品牌在國外把消費者當成上帝來看待,但是進入中國市場對國內消費者的態度卻大相徑庭,表現出一種高高在上、無視消費者權益的“冷面孔”。有專家直言,國際大牌在中國瘋狂的擴張,這種只重“逐利”不重服務的發展模式暗藏隱憂。
以售后服務為例,在國外市場,國際知名品牌大多依靠門店來解決所有售后服務問題。但在中國內地市場,愛馬仕、香奈爾等眾多國際品牌專賣店大多不負責售后服務,也沒有其專門負責售后服務的中心,甚至迄今未設立統一的客服電話。據世界奢侈品協會稱,同一個奢侈品牌每年在華的售后投訴者平均要比歐洲多出65%以上。
之所以國際大牌進入中國市場就變味,在薛勝文看來,首先,相對于國外而言,國內監管在許多方面還存在缺陷和漏洞,法律法規及懲治措施不完善,讓國際品牌有空可鉆;其次,市場環境氛圍也對這些品牌起到負面影響作用,國外市場氛圍更多的是公平競爭、保質保量,而國內卻充斥著偽劣產品、仿造橫行;最后,在國內懲罰力度不夠,一些品牌認為所付出的代價非常小,企業完全可以通過降低成本以及增加銷量帶來的收益來彌補違規損失。
那么,如何才能根治國際大牌在華問題頻出的現狀呢?
薛勝文建議,第一,設置相對合理的進入門檻,允許符合規定的國際品牌進入國內市場,而對產品質量把關不到位的品牌拒之門外,從源頭就開始杜絕問題產生;第二,對進入國內的品牌進行嚴格的監管和審查,對產品的生產、流通、銷售各個環節進行跟蹤檢查,適當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第三,對品牌的售后服務進行輿論監督,提高和發揮消費者的維權意識,相關質量管理機構也要加大切入力度,充分保證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