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綜合報道】據法制日報消息,海南省有些小椰果廠生產環境讓人觸目驚心,監管檢測基本處于空白狀態,產品包裝后直接銷售,行業標準規定的出廠檢驗環節都成了“一紙空文”。
椰果,又稱為椰子凝膠,是一種天然食品原料和工業原料,被廣泛應用在生產果凍、飲料、乳制品等行業中。作為一種特色食品產業,海南省各市縣都有不少椰果生產廠。
在澄邁大豐北海椰果廠隱藏在一排破舊的廠房內,周邊是發臭的污水池,門前是一個很大的塑料桶,里面盛滿發臭的臟水,還有大量的蒼蠅在上面飛來飛去。廠房內有一中年男子叼著香煙,光著膀子在一排排發酵的椰果盤間來回走動。
生產車間內,只見幾名工人正對清洗過的椰果分割和包裝。在這個100多平方米的包裝車間內,有3個盛滿椰果凝膠的大清洗池,池子里泡滿了發酵成的椰果片,上面漂著很多淡黃色的泡沫,散發著發霉的酸臭味。池子里還爬著蠕動的蟑螂和小蟲子,房間里很多蒼蠅飛來飛去。
在清洗池旁還有一名工人正往里面添加消毒劑,并不斷用棍子攪拌著。池子旁還有一個光著膀子穿著內褲的男子,他嘴里叼著香煙,滿頭大汗把椰果放在案板上進行切割。一名女工人用勺子挖檸檬酸食品添加劑,放入印有QS標志的包裝的塑料袋內,另一男子稱重后把塑料袋直接封口包裝,這樣就可以直接出廠銷售了。
“這些添加劑的放入量有沒有規定?”面詢問,女工人表示,按要求是每150公斤放入一兩檸檬酸添加劑,主要是為了椰果的保鮮和儲存。但實際上,天氣太熱,為了保存久一些,他們就用勺子多挖一些,從不按劑量要求添加的。過幾天有海南定安和廣東的客戶來收購,銷售到廣東、福建等地的果凍廠、飲料廠和罐頭廠。
海口市靈山鎮海榆路天鵬西游記游樂城附近以及云龍鎮上5家椰果廠調查,發現這些椰果廠均存在原料椰子水池蒼蠅蟑螂亂飛,車間工人光膀子切割椰果、用腳踩拌塊狀椰果,且不經檢測就裝到印有QS標志包裝袋出廠的情況。
根據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負責起草,由國家農業部發布的《椰纖果(椰果)行業標準》中規定:椰果就是以椰子水或椰子汁(乳)為主要原料,經木醋桿菌發酵制成的一種纖維素凝膠物質,商品名為椰果、椰子納塔、高纖椰果。對原料的要求:椰子水應具有正常的色澤,無異物,PH值應保持在4.5以下,具有正常發酵產酸的氣味,無霉變浮膜,無異味。椰子汁(乳)應具有新鮮椰子汁(乳)的氣味和滋味,無腐敗變質,無不良氣味和異味,無異物。發酵菌種木醋桿菌,使用新篩選的菌種,在投入生產前必須經過菌種鑒定和安全性評價。
對于原料椰子水的來源,澄邁大豐北海椰果廠等6家老板均稱是從海南椰樹集團購買,但均無法提供進貨清單和檢驗合格的報告,且發生霉變有浮膜的椰子水依然使用,連PH值都不知是何物,更無法做檢測。
針對澄邁大豐北海椰果廠的生產狀況,趕到現場的澄邁縣質監局的執法人員表示,經查該廠能提供全國工業生產許可證和工商營業執照等證件,屬于證照齊全的企業,這是上級部門海南省質監局組織相關專家來考察后,給頒發的證件,只要不是無證企業他們也無法查處,只能要求其對衛生情況進行整改。工商部門也僅負責檢查是否辦有工商營業執照。
負責海口靈山鎮轄區椰果監管的美蘭區質監局的執法人員稱,這些椰果廠辦有證照,而且椰果產業在海南屬于農產品類型,這些小廠法律意識淡薄,進貨渠道多樣很少記錄,讓他們提供椰子水等原料進貨清單和檢驗報告比較難。目前對椰果產品出廠的監管只有感官指標(色澤、外形、氣味、雜質)和凈含量指標(商品質量)。
其實,對于椰果食品安全最關鍵的兩個指標是微生物含量和重金屬含量是否超標,但由于這兩方面的設備極為缺乏,無法日常每批次都監管。這些廠家只好抽取一些樣品送往海南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檢測,可因為該質監所人員有限,檢驗周期很長,無法及時出具檢驗報告,就導致這兩項安全監管指標處于高風險狀態,包裝袋上QS認證也只是個幌子。
據了解,目前,海南省辦有工商營業執照和全國工業生產許可證等證照的椰果廠有48家,再加上一些無證的“黑”作坊工廠,就有五六十家,全國絕大部分的椰果都是這些廠家生產。
對此,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的專家表示,有關部門要提高辦椰果廠的門檻,減少亂發證的現象,同時加大對各椰果廠的監管力度,對于環境衛生和產品質量不達標的進行合并和關閉。只有提高行業門檻才能有效提高產品質量,樹立海南椰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