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麥郎酸價超標暴露行業混亂 方便面國標缺失成問題根源
近日,今麥郎方便面被檢出酸價超標事件引起廣泛關注。盡管日前檢測部門已經發布道歉聲明并撤回檢測報告,但是復檢機構“只對送檢樣品負責”的聲明,讓此次“超酸”風波一波三折。近年來方便面行業連續出現問題,使得公眾對方便面的安全和營養不斷產生質疑。專家認為,國家標準的缺失已成為方便面問題頻出的根源。
本刊記者 宿可偉
事件回放:
今麥郎“超酸”事件一波三折
事情起源于7月11日,三門峽市工商局在官網發布的“2012年第二季度食品質量監測信息公示”顯示,其第二季度委托三門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流通環節銷售的飲料、方便面等產品進行檢驗,共抽檢了99個批次,其中19個批次樣品不合格,涉及今麥郎的三款方便面,檢測顯示酸價超標。對此,7月13日,今麥郎公司在其官網首頁發布聲明稱,被曝光批次產品僅在三門峽、運城地區銷售。目前已對這些產品進行緊急全面召回。
7月26日,河南三門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自稱“檢測資質認證不全”,收回此前對今麥郎方便面的三份檢測報告,同時對今麥郎公司表示道歉。結合此前,今麥郎在其官網掛出稱其產品經由國家糧油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測全部合格的公告,此次今麥郎酸價超標被定性為烏龍。然而,日前今麥郎委托復檢的國家糧油質檢中心對外表示,今麥郎送去的是企業留存的產品,并不像今麥郎所說是從市場上回收的。國家糧油質檢中心只對今麥郎送去的幾種樣品的檢測結果負責,并不能對整個批次負責。這一回復,令今麥郎酸價超標事件再次變得撲朔迷離。
據介紹,酸價是脂肪中游離脂肪酸含量的標志,可作為油脂變質程度的指標。酸價越小,說明油脂質量越好,新鮮度和精煉程度越好。如果酸價過高,會導致人體腸胃不適、腹瀉并損害肝臟。
問題頻出:
“方便面有毒論”嚇壞消費者
此次事件已不是方便面行業第一次面臨質量和安全方面的質疑。近年來,關于方便面是否垃圾食品,是否無營養等問題的爭論不斷掀起高潮。特別是日前被廣為流傳的“吃一包方便面需肝臟解毒32天”的說法,更是嚇壞了不少消費者。盡管有專家出來辟謠,表示這一說法缺乏科學依據,但由此反映出的方便面行業的混亂和消費者認同感的下降已是不爭的事實。
近日,記者走訪了省城濟南的多家大型超市發現,今麥郎、康師傅、白象、統一等知名品牌的方便面琳瑯滿目,各種口味和包裝應有盡有。記者通過超市銷售人員了解到,受“酸價超標”事件影響,盡管促銷活動不少,但今麥郎方便面銷售情況并不理想,其他品牌方便面的銷售也有所下降。正在超市購物的劉女士告訴記者,以前就知道方便面是垃圾食品沒營養,但有時候工作忙,為了方便也會偶爾吃幾包。但最近看報道說方便面又是有毒,又是酸價超標,就再也不敢吃了。
盡管針對方便面是否有毒并無定論,但不少消費者還是寧愿選擇不吃。在近期的一項網絡調查中,有超過80%的被調查者表示會減少食用方便面的次數。消費者程先生表示:“方便面本來就不是非吃不可的東西,既然出了這么多問題,為什么還非要吃呢。”
問題根源:
國標缺失導致監管不力
數據表明,2011年中國方便面行業總產量為483.83億包,銷售額達到557.76億元,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方便面行業最大的生產國和消費國。方便面行業迅速發展的同時,方便面行業卻仍執行GB17400-2003,已經10年沒有做過任何更新和補充。
業內人士表示,關于方便面標準的修訂,已經進行了不止3年,但因為牽涉面很廣,進度比較慢。目前大多數方便面所遵循的產品標準僅是行業標準,真正意義的方便面國家標準并未出臺。
方便面行業國家標準的缺失,為行業發展埋下了隱患。專家表示,方便面的行業標準早已不適應形勢發展。隨著生活水平提升,消費者對方便面的口味、營養及安全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國家對于方便面市場的規范也不斷完善,但一直沒有出臺國標。國標缺失直接導致監管不力,食品安全的風險也就更大。
營養分析:
方便面吃的只是一堆熱量
在營養學家看來,方便面最大的危害在于高鹽、高脂和營養不平衡。首先,泡面的粉包一般含有6克食鹽,等于一天的食鹽攝取量。即使每天只吃一包泡面,就攝入了身體一天要吃的鹽。泡面的醬包和面餅基本上用的都是棕櫚油,棕櫚油主要是飽和脂肪酸,人體所需的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在1:2最合適,但是泡面提供的飽和脂肪酸超過60%,如果再吃點肉,攝入的飽和脂肪酸就大大超標了。
專家介紹,泡面在經過高溫滅菌、真空包裝后,面本身所含的B族維生素、鐵質,或是蔬菜所含的維生素C、維生素A,早已蕩然無存。吃進去的只是一堆熱量。以杯面為例,小小一杯也有350卡的熱量,若是含調味包的大碗面,熱量少說也有500-600卡。長期吃方便面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營養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