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楊濱 實習生薄璐)熱衷于為孩子購買進口嬰童食品的家長們需要擦亮眼睛。據中國消費者協會昨日披露,目前我國嬰童食品市場存在5大問題,其中,進口食品真偽難辨最為突出。
記者走訪京城部分超市及母嬰用品專賣店看到,進口區嬰童食品普遍缺少“準入證”,即沒有CIQ(中國檢驗檢疫)標志。與此同時,不少國內商家只負責產品包裝和銷售,卻以洋品牌自居。
進口食品CIQ標志缺失
CIQ標志,即中國檢驗檢疫標志,背面注有16位防偽編碼,被看作是進口食品的“準入證”。根據國家《進出口食品標簽管理辦法》的規定,進口食品標簽必須事先經過審核,取得進出口食品標簽審核證書。合格的進口食品還須符合出入境檢驗檢疫標準,具有由檢驗檢疫局出具的“進口食品衛生證書”,外包裝加注激光防偽“CIQ(中國檢驗檢疫)”標志。
但在北京等地眾多知名母嬰用品店內,雖然很多商品標注有“原裝進口”的字樣,但是卻沒有CIQ標志。甚至很多標稱原裝進口的產品連生產地都沒有標出。“不具備檢驗檢疫合法資格的進口食品可能有安全隱患”,中消協表示。
國產食品冒充洋品牌
除了CIQ標志普遍缺失外,不少商家冒充洋品牌的做法也讓消費者對進口商品真假難辨。
專家將目前銷售的“進口食品”大致歸為三類:第一類是產地在國外,由國內經銷商粘貼中文標識并在國內銷售,外包裝沒有國內的衛生許可證號;第二類是原料由國外廠家生產,國內廠商進行包裝和經銷,包裝上對產品的成分、配料等有較詳細的標注,有國內的衛生許可證號;第三類是包裝上是以外文為主,由國內的廠家進行分裝,沒有國內的衛生許可證號。
中消協指出,只有第一類是真正意義上的進口食品,第二類屬于國產食品,第三類則不確定,可能是進口食品也有可能是冒牌貨。一些本土企業的產品為便于營銷,通常通過中介公司在海外注冊包裝后,變成所謂美國、新西蘭、日本、意大利或英國企業出品;有些企業租賃醫學院的場地,產品就成了醫學院科技成果。
未獲QS認證仍有銷售
個別嬰童食品沒有獲得QS認證,在食品外包裝上沒有QS標識。調查中發現,在分散的母嬰店里銷售的此類食品這一問題比較嚴重。按工業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要求,無QS標志不得進入流通領域銷售。商品加貼QS標志,除了表明該產品的生產加工企業已經通過質監部門的審查外,還意味著企業承諾其產品符合質量安全要求。
食品添加劑大量使用
中消協發現,為了讓食物更好看、好喝、好聞且更耐放,一些廠家不考慮嬰童的生長需要,在食品中添加大量的食品添加劑。目前,市場上各種配方奶粉及其輔食中,食品添加劑、配料等都占有很大比重。很多添加劑單獨使用沒有超過國家標準,但是多種添加劑長期、集中、大量使用,對嬰童的健康就會造成潛在的威脅。據了解,很多國家都對嬰童食品添加劑有嚴格規定,甚至已經有國家規定一歲以下嬰兒食用的食品中,不得添加任何添加劑。
保健食品文號一號多用
中消協指出,某品牌嬰童食品只有一款產品擁有被稱為“藍帽子”的保健食品批準文號,但是其利用包裝裝潢相似等手段,克隆出一批無認證的“兄弟”系列產品,無論是廣告宣傳還是銷售,都以“保健食品”的形象示人。此類食品通常在同一柜臺銷售,消費者不注意很難發現其中的區別,業內稱此為“順風車”式銷售。
消協提醒:應查看各種標識
中消協提醒消費者購買嬰童食品時應注意商家資質和商品本身各種標識,除了查看保質期等,還要留意QS標識。對于保健食品和進口食品,還可以對照“藍帽子”、CIQ標識,可以通過上網等方式查詢其真實性。出售進口商品的商店應該向消費者出具口岸檢驗合格的衛生證書,至少應當提供復印件。
市場:大多缺少“準入證”
昨天下午,記者走訪京城幾家規模較大的超市和母嬰用品專賣店發現,像奶粉、果泥、米糊等大多數嬰童進口食品外包裝上,配料、凈含量、保質期、生產日期、原產國、制造商以及進口商等中文信息都標注得很詳細,甚至還有品牌防偽驗證標志,但唯獨缺少QS和CIQ標志。
超市促銷員有的說“不太清楚”,有的說“國家進口了,擺到商場里就算是合格的”。樂友母嬰用品專賣店的促銷員的說法則是:“一般進口食品都沒有那兩種標志,但并不能說它們不合格。這些商品都是通過國家海關檢驗進入國內的,提供合格證書后方能上架出售。”一家大型超市的采購人員告訴記者,在選擇進口食品進店時,他們更關注的是品牌及相關合格證書,“CIQ標志不是強制的吧,在我們超市這不是產品進店的必備條件”。這位業務人員還說,有時在選擇供貨商時會看一下,但不會讓其件件商品均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