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調和油里橄欖不到1%
本報訊(記者竇媛媛)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和中國糧油學會昨天聯手揭穿調和油市場亂象:目前市場上的食用調和油不公開產品配比,侵犯了消費者知情權;生產企業往往將營養價值高的油品放很少比例,用價格低的食用油做主要成分,但命名調和油成品時卻以前者來命名。
公開資料顯示,我國終端市場上存在的調和油品種不下二十余種。“價格很貴的橄欖調和油、芝麻調和油,其中一部分品牌橄欖、芝麻的占比不到1%,卻加入大量價格低廉的棕櫚油。”昨天,中國糧油學會常務副會長王瑞元表示,成分配比不透明,企業隨意掛名,不守規矩,嚴重侵害了消費者權益。
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慶榮稱,食用調和油配方被企業宣稱為“高度商業機密”,因此消費者缺乏基本的知情權,甚至有個別企業以次充好:“一個突出的現象是,目前市場上的這些調和油盡管都在名稱上突出其最昂貴和最看重的油品,也會標注產品配料,但卻看不到調和油所含各種油料的具體成分和比例。”
記者昨天在超市看到,金龍魚第二代食用調和油配料表中顯示有:菜子油、大豆油、玉米油等;福臨門的“花生原香型食用調和油”配料表為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等,但是這些配料均未標明每一類油脂的具體占比。
“既然叫‘花生原香型’,應該是花生油占最大比例吧?”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消費者,大家都表示對調和油里各種油脂成分的比例不清楚,通常是以名字來判斷。
據悉,目前我國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八大食用油產品均早已施行國家標準,明確要求產品等級、生產工藝、原料產地等須在包裝上標示,唯有食用調和油標準一直缺位。
有消息披露,當前100元的大豆油,除去生產、包裝和銷售成本,只能賺3元錢,即3%的盈利。而100元的以大豆為基礎油的調和油,盈利可以達到6元,即盈利6%,是純大豆油盈利的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