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齡化社會提前到來,“銀發經濟”日益旺盛,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老年人防騙能力低、維權意識弱的特點,對他們頻頻下手。近日,號稱能治百病的“拍打拉筋自愈法”受到了社會各方的質疑,再次引發人們對老年保健消費的關注:為何老人頻遭欺詐?商家常見的營銷手段有哪些?監管問題又出在哪里?
江湖郎中?小心上當
“癌癥,不用做化療,拍一拍就能治好!”據《新京報》報道,蕭宏慈打著“醫行天下”的旗號,通過先提供免費博客、視頻教學,繼而販賣所需器械、組織體驗班等形式斂財,2011年僅辦班一項的收益就達940萬元。記者發現,“花錢買健康”的大多是老年人,1000元買把拉筋凳,6000元參加一次體驗營,上海網友“亞君”對此拉筋法的“神效”深信不疑,還積極組織線下活動:“能治好病,這錢花得安心,花得值。”
假借行醫、保健之名騙取老年人錢財的并不止蕭宏慈一個,隨著我國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不少商家開始把目光轉向“銀發經濟”。根據中國消費者協會去年發布的《2011年老年消費者權益保護現狀調查報告》,食品、醫療和營養保健已成為老年人日常消費支出最多的3個方面。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年均2000億元的保健品銷售額中,老年人消費超過一半。
然而,記者從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了解到,近年來,老年人保健品投訴日益增多,違法商家的騙術更是花樣翻新、變本加厲,令許多老年人難以防范。
專業知識和維權意識的缺乏,在一定程度影響了他們甄別真偽的能力,加上對高科技和新鮮事物接受和理解程度都較低,讓老年人很容易相信所謂的“專家說法”,也容易被“高科技”的偽裝所迷惑。即使后期發現自己受騙,由于監管混亂、取證困難,也經常陷入追責無門、投訴無果的困境。
免費體驗?切勿輕信
“免費測血壓,體驗理療儀,不收錢,試試看。”昨天早上8時,在漕寶路綠康農貿市場的一個攤位,幾名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招呼著經過的老人們。不一會兒,5平方米左右的攤位里已經擠滿了十多位老人。包括血壓儀、電療筆、理療儀在內的四五臺儀器在桌上依次排開。
體驗者中有第一次進來的,也有幾乎每天都來的,王女士就是這里的常客,買完菜順道來這里免費休息一下已經成了她每天必做的功課:“有用的,我以前查出來腦血管堵塞,用了兩年多,現在藥也不吃了,我自己家里也買了一臺。”對這里種類繁多的所謂醫療儀器,王女士如數家珍,體驗著數碼理療儀的她還不忘向旁邊的人介紹:“這個是清理體內垃圾的,這個是減肥美容的。”
盡管每臺儀器名稱不同,但治療范圍都神通廣大——“哪疼用哪”,比如數碼理療儀能治風濕性關節炎、腰椎綜合征、視力模糊、鼻炎等眾多病癥。賣類似儀器的也不只這一家,僅該農貿市場內就至少有四個攤位。有些店員還介紹他們的儀器是品牌連鎖,上海很多個區都有體驗點。
記者走訪發現,大多數售賣儀器的店鋪可以提供產品合格證書和經營許可證書,但卻沒有權威機構對產品功效的宣傳進行鑒定和審核。老年人對偽科學的識別能力較低,加上店內一些常客又往往有意或不自覺地扮演了“托兒”的角色,雖然儀器價格不菲,動輒上萬元,但在健康的幌子下,很多生活拮據的老年人也忍不住打開錢包。
親情攻勢,拉動消費
為了吸引更多目標群體,許多商家的售賣都是從免費開始,除了免費體驗還有免費義診、免費講座、免費一日游等多種手段。找一個所謂專家,開一份虛假報告,把病情危害說得嚴重一點,把產品功效描繪得夸張一點,加上一點打折促銷和禮品贈送,很多老年人就會心動。
《2011年老年消費者權益保護現狀調查報告》顯示,7.6%的老年人相信免費體驗,3.6%老年人相信商家宣講。有29.2%的老年人參加過商業機構組織的養生保健知識講座或產品體驗;在參加過這些講座的老年人當中,只有35.7%的老年人沒有購買產品。
以免費為噱頭將老年顧客拉進來之后,商家就會打出另一張王牌:親情攻勢。缺少社會交流和親人關愛使得很多老年人渴望親情,銷售人員一口一個“爺爺”“奶奶”“叔叔”“伯伯”,服務體貼入微,照顧細致周到,給不少老人特別是空巢老人提供了精神慰藉。有時候雖然對所賣產品將信將疑,但經不住銷售員的游說,也就半推半就地買下來了。
上海市老齡辦和上海市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上海市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347.76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24.5%,空巢老人超過百萬。商家正是看上了這一巨大的消費市場,找準老年人的心理弱點進行攻破。
此外,一些商家還擅長把消費者發展為他們的宣傳員,鼓勵老年人發動身邊的人加入體驗。引薦人會因此獲得一些表揚或物質鼓勵,享受成就感,被帶進來的人經過朋友介紹,也就對商家多了一份好感,這樣形成“良性循環”,促進更多消費。
監管漏洞,奸商得利
防范意識不強,辨別能力較低使老年人容易上當。但監管不力、違法成本低、公共服務缺失、老人精神空虛得不到慰藉才是問題的根本。
從立法層面來看,醞釀中的《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至今仍未出臺。我國的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等都缺乏明確的行業標準和行業規范。從監管層面來看,目前保健品市場實行的是“誰發證誰監管”,質量問題要找衛生部門投訴,廣告問題需向工商部門舉報,冒用批準文號問題則由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負責。多個部門聯合監管,造成覆蓋不全留有監管空白的局面,有時甚至成為部門間互相推諉的理由,給了不法商家可乘之機。
記者從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了解到,在推銷過程中,商家對于產品的療效多以口頭承諾形式為主,很少有老年人會記錄和留下證據,難以進行涉及商家虛假宣傳和誤導消費的維權。同時,很多保健品銷售采取“多買優惠”的營銷策略,老年人常常大量購買保健品,致使退貨困難。此外,目前保健食品方面還沒有統一的行政法規,致使聯合有關部門行使監督權有難度。
上海市老年學學會秘書長孫鵬鏢認為,如何從根本上幫助老年人走出保健消費誤區,首先應加大相關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建立街道健康體驗館、老年消費公益熱線等公共服務平臺;第二,加強宣傳,向老年人揭露常見騙術,普及維權方法;第三,政府加強對老年消費市場的監管,嚴懲虛假宣傳、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違法行為;另外,可以借鑒現在商家的營銷技巧,打造一些高質量、高參與度的社區講座,培養老年人的科學消費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