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網購"這個話題,誰都能如數家珍般地說出一大堆電商網站。上網買東西能貨比三家,而且價格公道,讓手頭不寬裕的消費者很是喜歡。而龐大的市場需求,則讓手頭很寬裕的銀行也忍不住要嘗嘗這塊大蛋糕。
銀行跨界做網上商城,聽起來可挺靠譜的。電商的實惠快捷,外加銀行的信譽,豈不是珠聯璧合,前景廣闊嗎?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銀行兼職當起了"掌柜的",人們卻發現銀行做電商在很多方面都有點玩不轉,尤其是售后服務屢屢被人詬病,讓"親"們不得不給出差評。
經常在網上購物的消費者也許會注意到,最近銀行開辦的網上商城宣傳力度很猛。從常見的網站彈窗廣告到手機短信推銷,再到每個月寄來的信用卡對賬單里的促銷廣告,銀行開辦的網店可謂高調入市。記者瀏覽了國內各大銀行的官方網站,發現絕大多數銀行都上線了自己的電子商務網站,銷售商品涵蓋數碼產品、家用電器、珠寶首飾、家居生活等領域,甚至酒店機票和手機充值等都有銷售。
在消費者心目中,銀行的信譽值得信賴,銀行開辦的網店自然也是可信的。與其它電商相比,銀行網店首先就在可信度上占了先機。但是,在實際購物過程中,很多情況下在銀行網店購物只是看上去很美。河北秦皇島市消費者趙女士在一家銀行的網店里通過分期付款方式買了一款手機,沒想到惹出了一串麻煩。
趙女士:我從銀行的網上商城買了一個東西,質量有問題,我想退換貨,銀行就說找提供貨品的商家,應該是他們負責;然后商家又說我是通過銀行付的錢,得通過銀行辦理。這樣來來回回,他們就誰也不管,就互相推諉。
在銀行網店購物過程中,像趙女士這樣的遭遇并不少見。很多消費者都因為商品質量、售后服務等原因對銀行網店進行投訴,但得到的答復并不令人滿意。其實,很多銀行網店已經提前明示了免責聲明,比如一家銀行的網上商城聲明中寫到,"本商城所有商品均由電子商務合作伙伴負責提供,所有商品信息、價格、優惠條件、物流、配送、退換貨、咨詢、投訴、售后等服務均由電子商務合作伙伴負責提供,其合法性和真實性均由電子商務合作伙伴負責,銀行僅提供在線支付結算服務。"這也就是說,銀行已經把責任推得一干二凈,除了款項支付之外,銀行不承擔網絡購物配送、售后、保修、退換貨等其他責任。
記者撥打了幾家銀行的電話得到了類似的答復。
銀行客服:網上商城購買的商品質量有問題可以直接和商戶聯系,他們都有客服熱線。
銀行客服:現在網上商城沒有辦法查詢相關的售后信息。
還有一些銀行表示,"若持卡人與商戶之間就商品的買賣、商品質量、送貨、換貨、退貨及售后服務或其他相關事宜發生爭執,在爭議處理過程中,持卡人仍應支付每月應還金額。"對于銀行網店的免責聲明,記者咨詢了律師。律師表示,這些銀行開辦的網上商城的條款可以認定為霸王條款,在法律上站不住腳。
律師:這些商城需要使用銀行系統結算,并且可以采用分期付款等方式付費,銀行取得了一定的經濟利益,因此銀行必須承擔一定的審核義務,包括審核商品的質量、審核供應商的資質等。如果消費者在銀行的網絡上購買到了假貨或不合格產品,銀行有義務主動配合消費者進行維權。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電商圈,消費者的體驗決定了網店的發展,雖然相比其他電商銀行支付的方式快捷靈活,但既想賺錢又想當甩手掌柜,這樣的網店即便有銀行的金字招牌,要想走下去恐怕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