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寶貪婪地吮吸奶瓶時,有多少媽媽意識到,奶粉中竟然含有添加劑?許多初為人父人母的年輕爸媽,孩子還未降臨就開始準備各種嬰童用品,從幾千塊的嬰兒床到幾十塊的溫度計,只為給孩子提供健康、舒適的成長環境。其中,孩子每天所需要的食物更成為了他們最為關注的部分。據《2012年中國嬰童產品質量調查》顯示,食品消費是嬰幼兒消費的重點領域,7成家長擔心嬰童食品里“含多種添加劑”,這和“營養成分含量不屬實”、“廣告宣傳泛濫誤導”一起,成為消費者最為擔心的嬰童食品質量三大問題。
近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出公告指出,嬰童食品市場亂象突出,其存在的五大問題對中國現有1億多嬰童(0—6歲)的健康影響不容忽視。為此,《生命時報》走訪北京多家超市和嬰童食品專賣店進行調查。
亂象一:沒有認證也能賣。相信不少人在超市購買食品時,會留意到食品包裝上有一小塊印有“QS”圖案的藍色方形區域。“QS”是英文質量安全 (Quality Safety)的字頭縮寫,是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標識的組成部分,嬰童食品需要在取得QS認證后才被允許進入流通領域銷售。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一般大型超市所售賣的嬰童食品都會在外包裝的顯著位置標上QS標識,但在一些小店和批發市場,情況則不容樂觀。記者在北京市朝陽區的一家大型批發市場內看到,專門售賣兒童輔食的店內,擺放著多款包裝精美的食物。記者拿起一袋產自福建的兒童牛肉松觀察發現,除了包裝正面寫著的“不含防腐劑”和“牛肉松有助于寶寶體格發育”兩句話外,整個包裝上都沒有QS標識。記者詢問店員,這款是否為兒童輔食時,店員說牛肉松適合一歲左右的寶寶吃,是補充營養用的。除了牛肉松,記者還找到了沒有QS標識的蔬菜泥、蘋果泥等輔食。
亂象二:添加劑使用數多、量大。在超市隨便拿起一罐奶粉,除了商品名外,最突出的字眼要數奶粉罐上印的含有各種“有益物質”。“DHA、ARA、復合益生元、活性雙歧益生菌、多達55種營養成分……”寶寶剛8個月的李女士也發現了這個問題,“給寶寶買的奶粉、輔食、小零食、營養補充劑中,都含有各種維生素,每天這么吃下去會不會出問題?”李女士發現,光是寶寶一天所吃食物中含有的維生素A加起來都快超過成人每天所需量了。還有一些嬰童食品為了吸引兒童購買,加入了香精、香料等添加劑,比如奶粉中加入乙基香蘭素、調味奶中加入食用香精等。
據記者了解,2010年衛生部公布了《食品用香料、香精使用原則(征求意見稿)》,明確把純乳等20種食品列為禁加食用香料、香精范圍,其中嬰兒配方食品、較大嬰兒和幼兒配方食品也擬被“禁香”。而衛生部2008年的另一項公告卻顯示,在較大嬰兒和幼兒配方食品中可以使用香蘭素、乙基香蘭素和香莢蘭豆浸膏等,這是符合國家標準的。由于《食品用香料、香精使用原則》還停留在征求意見的狀態,大多企業都沿用2008年的公告標準,所以現在市場上仍存在著6個月以上的嬰童食品添加香料、香精的情況。
對此,廣西營養學會副理事長馬力平教授表示,嬰童食品的添加劑問題一直是營養學界討論的重點。嬰幼兒是非常敏感的人群,肝腎和胃腸道非常脆弱,市面上如此多的奶粉和輔食都含有添加劑,雖然單獨看沒有超過國家標準,但長期、集中、大量地使用,還是會對孩子的健康造成威脅。特別是奶粉中的香精、香料問題,馬力平認為,“含香”的奶粉不僅會讓孩子產生依賴,長期食用還會影響營養的吸收。
亂象三:在衛生證書上做手腳。國內頻發的食品安全問題,讓許多媽媽將目光瞄準了進口食品。家住北京市海淀區的楊女士每個星期都要去家附近的大型超市購買孩子吃的進口輔食,她還會在網絡上購買一些從國外代購的進口奶粉。記者調查發現,不少大型超市和嬰幼兒食品專賣店中所銷售的進口食品,幾乎都沒有打上“CIQ”標識。根據國家規定,進口食品標簽必須事先經過審核,取得進出口食品標簽審核證書,然后由檢驗檢疫局出具“進口食品衛生證書”,外包裝上打上有激光防偽的“CIQ(中國檢驗檢疫)”標識。
記者找到一位對食品進口很熟悉的業內人士了解到,一般進口食品如果帶上“嬰兒、兒童”等字樣,想要進入國內銷售就會非常麻煩,因為國內嬰兒食品的國標還不健全,比如專門針對嬰兒的飲用水,我國就沒有國標。“如果想進口嬰兒食品,可以先按照普通食品來操作,就會容易的多。”對于CIQ標識,此業內人士表示,國內許多進口食品并沒有拿到“進口食品衛生證書”,但還是在繼續銷售。商家會打著原裝進口的旗號,而消費者往往也會忽略檢查標識。“值得注意的是,現在也有很多假CIQ標識出現,印一批直接往食品上一貼,也是商家蒙騙消費者的常用伎倆。”業內人士補充道。
亂象四:進口食品身份成謎。本土品牌在海外注冊,經過包裝搖身一變,成為“新西蘭、日本等國企業出品的知名品牌”;在高校隨便租賃一塊場地,產品就成了醫學院的科技成果;走私、進口、分裝讓網絡成為了海外嬰童食品的集散地,某日本品牌的奶粉,在國內某網站的銷售量,甚至突破了該奶粉當年的全球產量……市面上的洋品牌可謂真真假假,難以分辨。
據記者了解,目前市面上的“進口食品”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產地在國外,由國內經銷商粘貼中文標識并在國內銷售,外包裝沒有國內的衛生許可證號;第二類是原料由國外廠家生產,國內廠商進行包裝和經銷,包裝上對產品的成分、配料等有較詳細的標注,有國內的衛生許可證號;第三類包裝上以外文為主,由國內的廠家進行分裝,沒有國內的衛生許可證號。對此,專家指出:“只有第一類是真正意義上的進口食品,第二類屬于國產食品,第三類則不確定,可能是進口食品也有可能是冒牌貨。”馬力平表示,國人對進口食品的追逐已經到了一種比較盲目的階段,只要是國外的就覺得好,不良商家就是利用了人們的這種心理,會在產地和包裝上做手腳。
亂象五:保健品混淆視聽。嬰童保健食品,這幾年風頭正盛。在北京市朝陽區某大型超市賣保健品的張先生說:“現在家長都想讓孩子長得更好,保健品賣得特別好。”張先生表示,一種號稱能促進生長發育、長個頭的保健品,一天就能賣十幾盒。中國消費者協會的公告顯示,還有不少商家,只有一款產品擁有保健食品批準文號,但卻利用包裝相似等手段,克隆出了一批無認證的產品。
馬力平表示,過早地讓孩子吃一些保健品,不僅會加重孩子的腸胃、肝腎負擔,還有可能損害孩子的生長潛能。比如有一些口服的“長個兒”保健品里,實際含有性激素的成分,短期內讓孩子長高了,但實際上催熟了孩子的骨齡,得不償失。
針對嬰童保健品出現的種種亂象,中國消費者協會相關負責人提醒,0—6個月的嬰兒最好進行純母乳喂養,在添加輔食的時候不能簡單地以孩子的喜好程度判斷,應掌握相關的營養知識;在選購嬰童食品時,除了查看保質期外,還應該注意食品的QS、CIQ、“藍帽子”(保健食品批準文號)等標識,可通過網上查詢的方式辨認真偽。
馬力平建議,對于嬰童食品,最好選擇天然、新鮮、沒有任何添加劑的食物,輔食最好能自己動手做,不要盲目相信進口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