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月餅銷售進入旺季,月餅券倒賣回收也正逐漸形成“產業”。
“券比餅多”,倒賣回收成產業
24日晚,記者來到黃牛比較集中的北京宣武門SOGO商圈。當問到是否回收月餅卡時,一個中年男子說:“哈根達斯、好利來、味多美的我都要,這些卡還能用來買面包、蛋糕,要的人多。小面額的我不要,三百五百的六折收。”
在上海南京路、徐家匯等商圈,“盯”每日月餅券的“大盤”已經成為了這里“黃牛”的生存之道,不同廠家生產的月餅券都有不同的折扣率。
“黃牛”向記者展示了一本被他稱為“月餅券大盤”的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各種月餅券的生產廠家、價格、折扣率、每天買賣的數量等。“月餅券好像期貨,做‘月餅市’全靠‘盯盤’。”
據不完全統計,滬上月餅生產、經銷企業今年就發放月餅券920多萬張。
記者通過走訪調查發現:企事業單位一般以6到7折的價格從廠家團購月餅券發給員工;員工以4折到6折的價格把月餅券賣給“黃牛”;“黃牛”會加價把券銷售給需要月餅券的消費者,并把倒賣不掉的月餅券以4到5折的價格賣回印券的廠家。
保守估計,黃牛倒手月餅券一般能夠獲得票面價格5%-10%左右利潤,而廠家則能獲取10%以上的“凈利潤”。
月餅券“超發” 滋生灰色利益鏈
誰在回收“黃牛”手里的月餅券?消費者也許不會想到,中秋節前“轟轟烈烈”的月餅券倒賣、回收市場背后,真正的“推手”,竟然很可能就是這些月餅券的“始作俑者”。
一位從事月餅銷售多年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知名糕餅店基本上都接受“回購”月餅券,這樣一來,“超發”的月餅券到市面上流通一圈之后回到商家手中,不僅不需要提供實物,還能賺取額外差價。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超發”是行業內多年的“潛規則”,以至于臨近中秋消費者集中提貨時,有時會出現“有券無貨”的現象。
上海商業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齊曉齋指出,月餅券已成為一種“類期貨產品”,名為月餅買賣,但大多是通過月餅券完成交易,整個過程并不需要實物月餅出現,最終付出真金白銀的,只是需要月餅券的企事業單位和消費者。
高額利潤支撐月餅市場“空轉”
此前,在武漢、上海等多地就曾發生過多起知名糕點品牌“超發”月餅券遠遠大于其實際產能、消費者上門提貨卻發現“有票無餅”的現象。
經濟學者馬光遠(微博)表示,目前市場上的月餅定價普遍虛高,“灰色利益鏈”在各個轉手環節均有利可圖的表象背后,實際上是月餅高額的利潤在支撐。
上海財經大學世博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孫元欣指出,從需求的角度看,“禮品經濟”是催生月餅券市場的根源,送禮需求超越了消費需求,使得禮品券脫離實物,具有了金融屬性。從供給面上看,正是由于看到禮品券有利可圖,酒店、賓館、餐廳等本來和月餅券并無關系的廠商、企業也開始發券,“黃牛”從中獲利,“空賺經濟”的泡沫就做大了。 據新華社
廠家制作——用戶采購送禮——中間商倒賣——廠家回收。月餅未見一個,知名品牌的月餅券卻變成“期貨”,背后產生了一條“空賺經濟”的利益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