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日報記者 牛思遠
實習生 陳思勤
“極端天氣的強度在增加,而且極端天氣的發生比較頻繁,全世界的氣候災難此起彼伏。”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最近十年來,科學界普遍認同氣候在變暖,而由于氣候變暖,造成了全球的氣候都在發生變化,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氣候都表現出非常大的異常性。
不久前,北京豪雨水災引起了國人對近年來極端氣候的討論,也帶來對城市排水系統的詰問。但許多人并不清楚的是,面對愈加頻繁的極端天氣,不堪重負的遠不止城市排水系統,伴隨城市化進程矗立起來的許多新樓盤也同樣面臨屢屢出現的“水患”。
據中國建筑防水協會的統計,目前國內65%的新房屋一至兩年內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滲漏,滲漏占房地產質量的投訴65%,65%的建筑防水工程6-8年后需要翻新。而據業內人士透露,除了極端天氣,建筑滲漏問題愈演愈烈的困局也與目前整個建筑行業漠視防水問題,層層分包壓價和濫用假劣材料等潛規則密不可分。
各地新屋滲漏層出不窮
近日有媒體爆出,香港知名地產商和記黃埔位于廣州的高端樓盤逸翠灣出現墻體滲水等質量問題。據業主反映,逸翠灣A7棟一共有242戶,收房僅兩年,就約有100余戶出現不同位置,不同程度的滲漏現象。從出現滲漏問題開始申訴到維修完成,足足用了1年3個月的時間,溝通賠償從2012年2月至今未果。
事實上,近年來新樓盤漏水的新聞可謂屢見不鮮。
9月11日的華商報報道,西安泰和居小區在一場秋雨之后竟有90戶人家的住房出現了雨水滲漏。該小區一棟28層住宅樓頂層的劉先生家更是有11處漏水,而據劉先生稱,自去年10月入住,類似的情況已經多次出現,有一次衛生間滲水甚至流到27層住戶家里。
今年4月,有業主在新浪房產論壇投訴稱,位于鄭州的中原萬達廣場配套住宅項目存在嚴重質量問題。從業主提供的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天花板和墻壁的裂縫,以及周圍浸染著的大片水漬。該業主表示已經就此事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但中原萬達廣場各方互相推諉,至今仍沒有解決辦法。
漏水的情況并非高層住宅獨有。今年5月,香港知名演員徐錦江在其實名微博上公開爆料,并@了知名開發商任志強。徐錦江稱,其在北京懷柔區歐郡香水城價值600萬元的別墅,今年一月收樓就發現多處滲漏。徐錦江向開發商索賠,卻遭拒絕,對方拿出了《竣工驗收備案表》表示,房屋已達到交樓標準,只會幫忙補漏,不予賠償。
據中國防水在線今年6月的報道,東莞的方先生因房屋漏水,向開發商索賠120萬元成功。這是國內首例因建筑滲漏索賠成功的案例,給眾多有同樣遭遇的業主們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權益提供了借鑒。
2010年,方先生在東莞某樓盤買了一棟別墅。第二年,別墅多處出現滲漏,方先生多次與開發商、物業公司協商維修事宜,但經過東修西補仍得不到改善。于是,他將該樓盤的兩個開發商告上法庭。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最終判決:開發商應向原告支付維修費用422307元、支付維修期間租用同規格別墅的費用4.8萬元、賠償損失73萬元,共1200307元。同時承擔案件受理費、鑒定費合計128666元。
中國建筑防水協會理事長朱冬青說,建筑滲水、漏水已經成為建筑行業的一個頑疾。建筑滲漏不是小病,它日積月累地腐蝕著建筑的生命。如果聽之任之、不聞不問,終將釀成大禍。方先生的案件中,經過鑒定,有70年使用權的房屋使用50年就會變成危房。法院支持賠償他的120萬元中,有70萬元是由于滲漏導致房屋的壽命折減而付出的賠償費。
專家稱“不漏才是奇跡”
“毫不夸張地說,現在中國大陸的建筑物十幢九漏,漏水是絕對正常的,不漏才是奇跡。”廣東省建筑防水材料協會會長、教授級高工鄧天寧說,為什么這么多的新樓盤會出現漏水現象?除了氣候極端的原因,近年來建筑工藝的改變是一大重要原因。
原來,過去由于建房子主要使用紅磚和水泥,而紅磚吸水少,兩種建材變形系數近似,同時當年的建筑物體量也少,因此漏水幾率少。九十年代開始,國內已禁用紅磚改用輕質墻體磚。新型墻體便需配合新的施工工藝和施工按規范來做,同時做防水也成了必不可省的工序。
作為從事建筑防水已有30年的資深專家,鄧天寧總結了建筑防水的五大客觀行業規律,即防水效果的滯后性、防水的隱蔽性、防水工程無準則性、防水的牽連性和影響性、防水的整體性和補救困難性。
鄧天寧透露,建筑防水工程完成后進行的試水驗收非常容易通過,即使偷工減料或使用假冒偽劣材料,甚至根本沒做防水,驗收時都不會出現漏水、滲水的現象。這是因為混凝土及其他建材的凝固收縮、冷縮熱脹、結構受力變形,混凝土、鋼材等材料的應力徐變等都需要時間。
“一般經過一至兩年,不同材料交接縫或結構裂縫才慢慢顯現出來,這時才開始漏水。結構不均勻沉降和應力徐變產生的裂縫往往要到四至六年后才出現。”鄧天寧說,由于防水工程的質量效果不能立竿見影,一般要在工程驗收兩年后才能真正檢驗。因此,不同政府部門統計的防水質量數據便出現了“打架”的怪現象。
2007年,廣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抽查市場流通的防水涂料,合格率只有15%,而同年廣州市建委回復市政協提案時稱,根據建筑質監站統計,廣州市建筑工程驗收質量(包括防水質量)合格率高達98%,沒發現廣州地區建筑防水質量失控的情況。
與此同時,由于防水工程往往一般都是有保護層覆蓋的隱蔽工程,小業主的建筑說明書上也沒寫明該建筑物所用的防水層是什么,導致他們無法知曉使用哪些防水材料。而對于投資者、決策者和設計者而言,防水工程因為占整個土建工程投入的比例僅有3%—5%左右也不被重視。
“防水工程工期只需要2-7天,留給監理和甲方檢查驗收的時間很少。”鄧天寧指出,驗收時間緊張,加上建筑業中的甲方、設計、監理以及施工等大多數專業人才都學建筑學科,對防水這類化工類材料不熟悉,往往外行監督內行,防水質量比較難把握控制。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內甚至還沒有防水工程現場質量檢測標準。鄧天寧透露,現在國內只有防水材料室內標準狀態下的檢測標準體系,而沒有防水工程現場檢測的方法和規范標準。這就造成材料檢測合格,但在工程現場的材料不一定合格。
低價競爭致普遍偷工減料
有業內人士透露,建筑防水之所以屢屢出現問題,除了一些客觀原因,行業內以次充好偷工減料的潛規則也難辭其咎。
在建筑業這一“生物鏈”上,防水行業是最底層最末端的一環。國際上,建筑防水工程平均造價約占建筑工程總造價的8%,日本為10%。但國內僅占建筑土建成本1%-3%(高層建筑土建成本每平方米也不過在1500-2000元間)。近年樓價翻番,裝修的投入也在不斷增加,但建筑防水造價卻在低位運行,許多樓盤的防水投入連1%都不到,能按規范做足的并不多。
該業內人士向南方日報記者感嘆,如果說投資方或開發商是“大爺”,那防水行業就是“孫子”,“父輩”是土建總包單位。“我們防水行業地位低微,深受層層盤剝,工程易做錢難收。”
該人士介紹,通常防水工程是由投資者(開發商)總包給土建總包單位,再由總包單位分包給防水專業公司。土建總包在傳統的鋼筋、砼、磚、水泥等項目中經過市場的公開投標競爭,一般賺不了錢。于是總包單位往往就將防水、裝飾、園林這些專業分包價格壓低以賺得利潤。
“專業防水市場極其混亂,什么低價都有人做。”該人士稱,甚至有山寨防水專業公司老板公開聲稱,只要土建總包單位需要,多低的防水單價都可以做到驗收不漏水。“比如聚氨酯防水涂料,總包在開發商處結算價40元/㎡左右,分包給所謂防水專業公司一般是18元/㎡左右,但就是有人能用12元/㎡的實際造價完成防水工程。”
該人士表示,在這個利益鏈條中,總包轉手一道就坐收22元/㎡價差純利,而低價分包的防水專業公司則使用偽劣產品加上偷工減料,獲得不少于6元/㎡的利潤空間。而即便是投資者(開發商)直接投標選定防水材料品牌供應商,也往往因為是最低價中標,中標企業面對惡性競爭便采取供應假冒名牌防水材料奪標,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
“我們一直都在給大學城的項目補漏。”廣州市魯班建筑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永熙說。魯班公司是廣東省標準《建筑防水工程技術規程》的主編單位,同時也是國家級標準《建筑防水工程現場檢測技術規程》的參編單位。廣州市政府在為廣州大學城項目招標時指定了包括魯班在內的三個防水材料供應品牌,但整個工程幾百幢樓做下來,魯班公司卻只供應了2噸防水涂料,防水工程一個都沒能中標。
李永熙透露,某防水公司以聚氨酯防水涂料18~20元/㎡的價格拿下了整個大學城防水專業工程承包70%的份額,結果大學城建成后屢屢出現漏水現象。如今魯班公司為大學城項目補漏就用去了超過52噸防水涂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