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匯回應投訴方式沖擊各方信任
分析人士:動輒將維權消費者置于對立面加劇負面輿情
一個對社會負責的企業,該如何應對外界的投訴和監督,如何處理與維權消費者之間的關系?近期,由雙匯食品引發的媒體關注一直不斷出現。
對于雙匯集團處理類似問題時所采用的相關模式,中財網有文章分析,“在不少實際問題的處理過程中,雙匯一直在質疑舉報人的動機,將自己置于消費者的對立面”,這無疑加劇了矛盾對立,沖擊著當事各方的信任底線。
全景網則刊文分析,歷次負面傳言曝出后,雙匯的態度一直是事情真相尚未明確之前會質疑投訴者的動機,這也被人懷疑為轉移話題的慣常手段。而在食品安全事件中,處于弱勢的消費者反應更容易引發社會共鳴,使負面傳播效果進一步擴大。
頻引關注
雙匯質量投訴接二連三
在經歷了2011年3月“瘦肉精事件后”,有關雙匯食品問題的報道依然不時出現。據媒體報道,2011年8月24日,有消費者投訴在食用雙匯王中王香腸后引發急性腸炎;9月6日,有消費者投訴在雙匯王中王中吃出腸衣;10月26日,一名消費者在食用雙匯福享來雞肉腸時吃出帶毛豬皮;11月21日,有消費者購買到了在保質期內卻已腐爛變質的雙匯王中王香腸……
據中國新聞網的報道顯示,2011年8月到11月的4個月間,有至少幾十條質疑雙匯質量問題的報道,問題產品涉及雙匯王中王香腸、Q趣香腸、潤口香甜玉米風味香腸、火腿、福享來雞肉腸、香脆腸等至少7個品種,問題產品涉及地區有北京、天津、山東、內蒙古、海南、安徽等至少10個地區。
2012年,相關報道仍不斷出現。5月18日,湖南消費者解先生在購買的雙匯牌香辣香脆腸中發現白色小蛆,香腸僅過保質期1天。工商部門調查后責令超市將解先生購物款4元返還,同時責令商家對那根問題火腿腸“一賠十”。5月25日,江蘇消費者郭先生吃雙匯火腿腸吃出塑料一事,經證實后,雙匯方表示愿意做出賠償,而雙方并未達成一致。最終,上門服務的工作人員失去耐心表示:“如果不同意這個補償方案,愿意上哪兒投訴就去哪兒投訴,愿意檢測就去檢測!
同年6月10日,廣州消費者何先生從公司自動售貨機上買了一根價值2元的雙匯玉米熱狗腸,拆開包裝后卻發現熱狗腸表面有一塊黑色發霉的物質;7月12日,有消費者在食用雙匯火腿腸時,發現其中一根竟是“空心”火腿腸;8月25日,有報道稱雙匯火腿惡臭并有蛆,消費者出現嘔吐、腹瀉、全身麻痹等癥狀。工商局證實不是假冒偽劣產品,還在保質期內,質量問題可能出現在生產、商家及儲存環節。9月11日,北京消費者買了一根雙匯王中王火腿腸,“火腿腸中部有3個大小不等的洞,我從沒遇到過這種情況”……
另外記者發現,“顏色不一”、“長毛火腿”、“大小不一”、“變形火腿”……在微博中,不少消費者也不斷貼出自己所遇到的“問題雙匯火腿”的照片。
輿情分析
各方信任底線受不同程度沖擊
據“新財富上市公司輿情監控終端”顯示,截至2012年9月12日13:00,僅雙匯“火腿黑蟲”事件傳播量統計如下:網絡104篇,微博161篇,論壇13篇。其中新浪網、搜狐網、中國質量萬里行網、人民網(微博)、中青網等各大網站均有報道。
而新浪網有文章顯示,5月29日,受雙匯“蛆蟲門”事件影響,當日微博信息總量陡然攀升至16700條,較前幾日的微博信息量,增長率超2245%。6月14日,“蛆蟲門”事件再起,當日新聞量高度反彈達到24600條。
有分析人士撰文總結,從報紙媒體關注報道雙匯“蛆蟲門”事件來看,原發及被轉載量排在前三位的是《法制晚報》507篇、《國際金融報》130篇、《經濟參考報》99篇。從原發新聞量為1篇的媒體看,其轉載量最多的是《國際金融報》129次,最少的是《深圳商報》8次。
雙匯“蛆蟲門”事件發生后,中國企業報刊發布了一項調查,了解網友關于雙匯處理“蛆蟲門”事件的看法。這份調查有1211位網友參與,其中,52%的網友對雙匯處理該事件的方式表示反對,顯然,雙匯在事發后提出所謂的“陰謀論”令網友唏噓。從調查結果中我們不難發現,雙匯的做法沒能受到網友普遍認可。就雙匯的處理方式,并非呈現一邊倒的反對態勢,仍有27%的網友給予支持。
對于雙匯近期處理類似問題的模式,全景網有文章分析,在輿情的初發期,首先,雙匯派人了解情況,對于一些負面信息,即便是真相有待考證,雙匯也應該向消費者道歉并說明情況。
然而,在不少實際問題的處理過程中,雙匯一直在質疑舉報人的動機,將自己置于消費者的對立面。其次,雙匯回應“通過法律途徑解決此次事件”,公事公辦、不講情面的做法讓消費者無法接受。在食品安全事件中,處于弱勢的消費者的反應更易引發社會的共鳴,使負面傳播的效果進一步擴大。雙匯應避免輿情的大范圍爆發和反彈,遠離信譽危機的漩渦。
歷次負面新聞曝出后,雙匯的態度一直是事情真相尚未明確之前就質疑投訴者的動機,這也被人懷疑為轉移話題的慣常手段。雙匯的調查結果至今還沒出來,但無論結果如何,消費者的信任是有底線的,靠質疑消費者舉報動機的做法只會讓企業公信力更快地流失。企業在應對輿情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自查企業生產流程,嚴把產品質量關。
有消費者表示,每次類似的質量投訴糾紛發生后,基本上都會涉及生產商家與消費者的關系,商家與各類媒體之間的關系,消費者與媒體之間的關系等等,“然而雙匯‘涉嫌敲詐’、‘陰謀’等武斷論調,都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有關各方的信任底線”。
理性聲音
知名企業應考慮避免輿情危機
新浪網刊發的評論文章指出,雙匯在處置相關投訴問題時,態度上稍顯生硬。接連發生的質量門事件將雙匯置于輿論高壓下,且幾起事件的最終處置結果還未落定,這更讓公眾心懷不滿,也讓同行企業得到“機會”。
文章分析,但雙匯方面表現出的決心和扭轉不利局面的期望,還是被部分輿論肯定。雙匯也開始積極在媒體發聲,如《雙匯:發出“中國制造”世界強音》、《創新科技 雙匯塑全產業鏈核心理念》、《雙匯:全力發展產業鏈保障市場與民生》等報道,這些動作表明,企業期望“得到消費者的整體認可”。
這類事件給企業的提醒是:作為知名的大型企業,其產品一旦曝出質量問題,哪怕是這些企業認為這是一些“找茬”的消費者雞蛋里挑骨頭,主觀“制造”的問題,都要考慮到“眾人圍觀”和“輿論熱議”的輿情危機。知名企業為避免因產品質量問題陷入“輿論漩渦”,只有做好基本功,把好質量關,才是日常公關的功課。
相關鏈接
雙匯集團聘用當地作家劉金濤任公關副總
“瘦肉精”問題的第二天劉金濤曾發布倡議書堅信雙匯產品質量
據新華網的報道,受2011年3月“瘦肉精”事件影響,雙匯子公司濟源雙匯一度停產。經歷了此次質量安全危機,雙匯特意選聘了一位長期以筆桿子力挺自己的河南作家——— 劉金濤擔任集團公共關系副總經理。
新上任的5位新高管中,除了4位來自集團中層外,公共關系副總劉金濤為“新鮮血液”。公開資料顯示,劉金濤出生于1969年,河南漯河籍作家、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漯河市作家協會理事,曾出版作品《漯河灘》,并多次獲得國家和省級文藝獎項。
事實上,劉金濤此前曾多次在其作品中對雙匯集團及其產品大加贊揚,在央視“3·15”晚會曝光雙匯“瘦肉精”問題的第二天,他還曾發布名為“漯河‘媒體村村民聯誼會’第一號雞毛信”的倡議書,倡議大家要堅信雙匯產品的質量,并建議聯誼會午餐就吃雙匯火腿腸,同時他還表示:“是個別地方職能部門的失職瀆職,造成雙匯產品的巨大災難。”
本版稿件由孫華 劉有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