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供還要“供”多久?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從實體店到互聯網,從清理下架到查處銷毀,從撤除上百萬件違規標識到整頓授權部門,一場針對濫用“特供”、“專供”標識的專項行動正在全國各地密集展開。
所謂的特供產品利潤有多大?還有多少隱形特供游離監管之外?特供產品如何才能禁絕?“新華視點”記者分赴北京、貴州、內蒙古、湖北、云南等地追蹤采訪。
幾十元一斤的酒,裝進貼上特供、專供、接待用酒的酒瓶里,身價就會倍增。記者在貴州采訪發現,特供產品大多是私人和企業通過“高級定制”的模式制造,由此催生出一條黑色的暴利鏈。
“高級定制”酒能帶來多大利潤?貴州省工商局今年5月查獲的“貴州匯文酒業有限公司”違法大規模生產、銷售“接待酒”一案,發現一瓶幾十元的酒,貼上特供標簽,到了市場能賣到幾千元,暴利增百倍。
據業內人士透露,高級定制產品通過“專業經營”和“規模生產”,形成面向全國的產、供、銷“一條龍”生產和銷售網絡。
近段時間以來,互聯網成為銷售“特供”、“專供”產品的重災區,國家工商總局再次會同相關部門進行整頓,重點清理虛擬市場的“特供交易”。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一些商家仍在頂風作案。10月24日,記者在淘寶網(微博)上搜索到數百個“內部特供”系列,煙、酒、茶、保健品、蜂蜜、番茄醬、郵票、羽毛球、手機,種類五花八門。在中電商城上記者看到,售價1880元的五糧液電力酒位于銷售排名前列,這款酒仍在宣稱是“目前各電力系統大型會議的指定用酒”。
政策三令五申,緣何違規特供現象難以禁絕?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唐坤認為,整頓特供產品并不難,難的是改變一些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權力崇拜,這才是特供產品生存的土壤。專家分析,“自己享用有面子,請客送禮有底氣,消費接待有檔次”,表面看這是個消費怪圈,深層次是背后難以割斷的利益鏈。
對商家而言,假借“國家機構”名義做的買賣,成本低、有賣點、收益高。一位從事特供茶葉銷售的王先生說,特供品一般不開具發票,不走正常渠道銷售,無需繳納營業稅、增值稅,中間成本低,銷路反而更好。
一些機構出售單位名稱使用權,少則一年幾十萬元,多則幾百萬元。由此催生了運作此類項目的公關公司和經紀人,從中收取提成。
武漢大學(微博)教授沈陽說,今年以來,國家花大力氣整治三公消費,相關部門應該率先垂范遠離特供,不要因為消費了特供,遠離了民心。
據新華社北京10月2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