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在東城區廣渠家園的方偉,是一名公務員,常需要用家里的寬帶傳一些文件,“但是傳個普通文檔就要老半天,要是傳幾張照片,一晚上都得搭上。”
為了提高網速,他曾把2M的帶寬升級到4M,但網速并沒有“明顯增加”。
方偉說,小區的寬帶運營商為此上門調試過幾次,“說我的電腦有問題”,但后來拿了同事的筆記本來家里試驗,“速度還是那么慢”。
高價低速
4M帶寬網速100K
方偉測過自家寬帶的網速,結果讓他很失望:周五到周日三天的晚間,網速超過100kb/s的時候都很少。而按照理論網速,4M的帶寬的網速應該能夠達到512kb/s。
“不只如此,家里的網絡還經常掉線,有時一整天都沒法上網。”
住在朝陽區富麗家園的業主王先生也為家里的網速快不起來著急。他說,自己家里安裝的時代互通寬帶是2M的,不僅網速慢,還經常出現斷網的情況,“有時連服務器都連不上去。”
記者調查過程中,除部分老年用戶,大多數受訪者都對自家寬帶的網速表達了不滿,且都表示遇到過掉線斷網的情況。
因為網速慢,家住大興的李先生還曾將小區的寬帶運營商告上法院。他說,接入寬帶后發現,此前工作人員宣傳的“網速快、費用便宜”都成了空話,“尤其是晚上6點到夜里12點,實際下載速度僅為每秒幾KB。”
“寬帶不寬”,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不滿。根據中國消費者協會2012年上半年統計數據顯示,電信服務類投訴有16642件,占投訴總量的6.5%,在服務大類中排名第三。其中,網絡接入服務投訴7097件,接近電信類投訴的二分之一。
方偉介紹,自己當初安裝2M帶寬時,每年的網費是960元,升級到4M后,網費提高到了1920元。
小區里的眾多用戶,有著和方偉同樣的困惑——高價買不來高網速,而更讓他們不解的是,偌大的小區,為什么只允許一家運營商進入。
2200比1
小區帶寬被指不足
記者了解到,廣渠家園有2200余戶固網寬帶用戶,而負責給這些用戶提供寬帶支持的,只有一家名為“大成寬帶”的運營商。多名業主懷疑,一家運營商給兩千余戶固網家庭提供寬帶資源,是網速過慢的主要原因。
據國內第四大寬帶運營商、旗下包括長城寬帶、寬帶通、電信通三家運營商的鵬博士電信傳媒集團某中心總經理介紹,如果一家運營商可以為小區提供足 夠多的帶寬資源,是可以保證每一戶上網速度的。廣渠家園擁有2200多用戶,如果平均每戶使用4M的帶寬,運營商該提供多少寬帶資源呢?
記者從工商部門的注冊資料了解到,大成寬帶的全稱為北京大成匯豐科技有限公司,注冊地在房山長陽地區。據知情者稱,大成擁有的總帶寬約在 200M左右,是以每年35萬元的價格,從大運營商手中租來的。這名知情人還透露,除廣渠家園外,大成寬帶在北京再無寬帶業務。對此,截至記者發稿時,大 成寬帶的負責人仍拒絕回應。
即使大成寬帶將200M帶寬全部用于廣渠家園,按照這名總經理的公式:小區需要流量=用戶數乘以每戶帶寬數除以“復用比”,而通常入戶帶寬的復用比為10。因此,為了保證廣渠家園用戶上網的速度,小區的流量應該是880M,遠遠超過了大成寬帶擁有的200M帶寬。
對于“復用比”,他解釋道,電子產品不同于實物批發零售,如果用戶使用的交換機有4個接口就不能連5臺電腦,但如果用無線路由器,連接50臺電 腦都沒問題,這就是電子產品的復用,但為了保證小區用戶的網速,帶寬不能無限制地“復用”,根據沖突檢測協議,合理的復用比為10。
方偉介紹,此前小區里并非只有大成寬帶一家,長城寬帶、方正、寬帶通、時代互通都曾進駐過小區,最多時有8家,只是大成最早進入,所以和他們簽了合同。
他說,今年3月,隨著另外幾家運營商相繼退出小區,自己將帶寬從2M升級到了4M,卻發現網速并沒變快。此時,想再換一家運營商已經行不通了。
和方偉一樣愿望落空的小區用戶不禁抱怨,應該留下那些運營商,讓業主自由選擇;既然沒有足夠的帶寬,就不應該“綁架”這么多用戶。
他們不知道,運營商相繼退出,是小區市場壟斷所致。
業內規則
運營商進場要交費
今年3月下旬,廣渠家園小區物業告訴業主,因運營商間存在不正當競爭,為方便管理,將只允許一家運營商留駐小區。經過“篩選”,7家運營商被清退出小區,唯獨留下大成寬帶。
廣渠家園鵬昊物業公司負責人付強稱,8家運營商常為爭奪客源發生沖突,為規范管理才決定清退。至于大成寬帶為什么能拿到廣渠家園的經營權,他說,“大成滿足我們的條件。”
付強透露,運營商進小區,一般要交一筆“過路費”,這筆費用按小區寬帶用戶總量,以每戶10元到20元的標準收取。他透露,今年3月至今,大成寬帶交給物業的買路錢已超過10萬元。對此,大成寬帶拒絕表態。
被清退的長城寬帶、方正、時代互通等運營商負責人則證實,被清退是因為無法滿足物業提出的收費要求。
長城寬帶雙井地區一負責人表示,長寬此前在廣渠家園有將近1000個用戶,清退給公司造成了損失,公司曾為此投訴,但最終不了了之。
長城寬帶、時代互通、方正等多家運營商證實,在北京很多小區,寬帶想入戶都要向物業繳費,費用高低按小區品質來確定。望京地區寬帶通一業務經理 透露,一般而言地鐵或交通樞紐周邊、小區內只有大運營商的都算高品質小區,“前者是因為年輕人聚集用戶量大,后者是因為競爭并不激烈。”
亞運新新家園萬通物業工程部張經理介紹,新新家園通常一次收取5000元“管理費”,用于前期的線路鋪設、保潔等;歌華有線戰略事務部主任劉巖則表示,歌華寬帶進小區,給物業的費用是每戶5元-10元不等。
運營商進小區還有一種途徑。一不愿具名的房地產開發商工程總監透露,樓盤施工期間會有大運營商來談合作,樓盤竣工后,只能選這家運營商。“對開發商來說,選誰都無所謂”,但該人士稱,很多時候除了運營商,官員也會幫忙游說,“最終看誰的關系更硬用誰的。”
“這就是行業潛規則。”
上述寬帶通業務經理說,運營商們為了逐利都會盡可能多地爭搶用戶,而對小區市場壟斷的心理,又導致了潛規則的蔓延。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0次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網民數量為5.38億,固定寬帶接入用戶規模已達1.59億戶,互聯網普及率為39.9%,并呈不斷上漲趨勢。
與國內固網龐大的用戶群相對的是,今年2月,全球最大的CDN服務商美國Akamai公司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大陸以1.4M的網速排在世界第90位,比世界平均網速2.7M慢了近一半。
寬帶不寬的同時,運營商們為了逐利仍在爭搶市場,而用戶損失的不僅是網速,還有更換寬帶的自主選擇權。在監管缺位的顯示下,無序的競爭正在上演……
A06-A07版采寫 新京報記者 盧美慧 金彧
市場壟斷 用戶喪失選擇權
為了搶用戶,長城寬帶垂楊柳地區的業務員王凱,甚至曾和別人打過架。
那一次,幾家運營商爭奪的一個小區網線被剪斷,幾家都派業務員去維修,另一家運營商的業務員在王凱背后念叨,“是你小子干的吧”,兩人隨即扭打起來。
在王凱看來這不算什么,他說在圈內帶刀打群架的時候也有,互相搗亂更是家常便飯,“今天我搞促銷支展板,對手就給城管打電話舉報,活動就進行不了了。”
鵬昊物業負責人付強證實,運營商為了搶客戶,經常互相毀壞對方的設備和線路,隨意張貼的宣傳單也增加物業的保潔成本,最多的時候,廣渠家園保潔員一天清理出的宣傳單就有200多斤。
而包括方偉在內的多名受訪者均表示,壟斷雖然營造了表面的平靜,但卻讓用戶們失去了選擇的權利。
記者發現,除廣渠家園外,在望京名苑小區,業主只能選擇寬帶通一家運營商;而在天通苑的絕大多數小區,用戶只能選擇英聯寬帶。
在通州世紀星城小區,業主也一直在為小區的寬帶而煩惱,因開發商與鐵通公司簽了協議,只能使用鐵通寬帶;去年8月,東城區京城仁合小區不少業主要求換運營商,但遭到拒絕,因小區也與鐵通簽訂了協議,不能接入其他公司的寬帶。
在北辰福第小區,業主們只能選擇電信和網通兩家運營商;在保利家園、住欣家園和富力陽光美園等小區,除電信外不能選擇其他的運營商。記者以用戶身份咨詢長城寬帶、方正、歌華等運營商,客服人員均表示無法在上述地區提供服務。
小區寬帶業務的壟斷不是個案,但在用戶喪失了選擇權的同時,享受的寬帶服務卻并沒有提高。對此,北京郵電大學(微博)教授闞凱力認為,普通用戶享受不到快網速不僅和壟斷有關,也是因為受到上級運營商的制約。
闞凱力分析,國內大多數帶寬資源掌握在眾所周知的大運營商手中,小運營商只能租用,為了降低競爭,大運營商就會提高租價。
他舉例,目前寬帶市場上,大運營商將1G帶寬租給長城寬帶、方正等運營商,價格達到100多萬,而租給自己旗下的小公司只需要幾萬或10幾萬。
想要盈利,只能將成本轉嫁到普通用戶身上,于是,小運營商將有限的帶寬分給盡可能多的用戶,并打著“獨享帶寬”的概念。
逐利競賽
運營商帶寬資源懸殊
方偉說,自己使用的就是“獨享帶寬”。
他算了一筆賬,即使大成寬帶為了保障用戶4M的帶寬,提供了880M,按每G帶寬租金100萬元計算,租用這樣規模的帶寬每年也只需要88萬元。
而方偉稱,4M寬帶每年每戶的網費是1920元,一年的營業額就是418萬元。對此,大成寬帶拒絕接受采訪。
某業內運營商高層人士稱,用戶與運營商理解的“獨享帶寬”不同,運營商在小區內有交換機,負責接發小區內用戶的上網數據,事實上只有用戶家里的寬帶到交換機這一段是“獨享”,而出了小區就是“共享”了。
鵬博士上述中心總經理說,寬帶網絡就像道路系統,在自家院里可以獨享道路資源,上了三環路只能與其他人共享,而上網就像逛街,不可能只在院子里逗留,必須要到公路上。這些看不見的“公路”,就掌握在大運營商的手里,小運營商只能支配那些入戶的“小路”。
鵬博士電信傳媒集團一高層表示,這些“小路”連著每個寬帶用戶,但大運營商并不感興趣,因為運營這段路是勞動密集型服務,“要保證服務,需要大量的人力,還要投建不少基礎設施,這些都是成本。”
他說,按照2012年的營業預計,鵬博士全年營業收入預計在20億余元,但把上述成本加進去,“能有10%-15%的利潤,就已經很高了”。
20億的營業額對于大運營商來說,卻是“九牛一毛”。
據國內一家著名的大型通信運營商2012年上半年財報顯示,上半年寬帶服務收入為人民幣200.7億元,占固網服務收入比例達46.8%,寬帶已成為固網業務的第一大收入支柱。
記者同時查閱了2011年財報,這家大型運營商公布的數據顯示,寬帶業務營業額為364.3億元,而另一家大型通信運營商的營業額則達到了608.01億元。如果兩家運營商今年收入不變,鵬博士的20億年營業額只占到了這兩家營業額的2%。
收入的巨大反差,與掌握帶寬資源的懸殊差距有直接關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到今年6月底,國內帶寬資源總量為1500多GB,其中大多數掌握在幾家大運營商手中,而國內排名第四的鵬博士僅有其中的57GB左右,約占總量的3.68%。
■ 探因
監管缺位致法規約束不力
國家多項規定禁止寬帶業務壟斷,專家稱,出臺政策不難,難在執行力度
在資源占有量和收入存在著巨大差距的現實下,小運營商針對小區寬帶市場進行著無序的競爭,針對這種亂象,中國通信業知名觀察家項立剛(微博)認為,物業不應該收取管理費,也沒有權力收取,這種做法加劇了小區寬帶壟斷的形成。
而對于運營商壟斷小區寬帶業務的現象,國家早有明令禁止。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規定,對于“非法組織或者妨礙電信業務經營者向電信用戶提供公共電信服務的”行為,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責令改正,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
記者還了解到,2007年1月,工信部和住建部曾規定,房地產開發企業、項目管理者不得就接入和使用住宅小區和商住樓內的通信管線等通信設施,與電信運營企業簽訂壟斷性協議,不得以任何方式限制其他電信運營企業的接入和使用,不得限制用戶自由選擇電信業務的權利。
可是,在寬帶運營商瘋狂壟斷小區市場的進程中,這些規定卻成了一紙空文。
對此,項立剛表示,是因為監管缺位,在打擊物業和運營商通過交易形成壟斷的過程中,相關職能部門監管不力。
對于打破小區寬帶市場壟斷的難點,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認為,工信部的相關政策和執法觸角尚未能覆蓋到小運營商,具體到小區寬帶壟斷的行為,也沒有專門的監管手段,“僅僅就北京而言,住宅區和小運營商都很多,僅靠工信部監管遠遠不夠。”
另外,鄔賀銓表示,目前基層市場還沒有建立起合理、誠信的市場秩序,正在醞釀的電信法應盡快出臺。
盡管電信法尚未出臺,但一些城市已經試水出臺政策,禁止小區寬帶壟斷的行為。
記者了解到,今年5月11日,上海市已經出臺條例,禁止單一運營商壟斷小區寬帶服務。具體要求是既有住宅小區通信管道、管線、機房和放置設備場所,均應向經營單位開放;以共用光纖或管道為主要開放方式。
10月22日,廣州市也出臺規定,開發商和小區不得對通信配套設施壟斷,用戶可以自主選擇運營商。廣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巡視員王其民向媒體介 紹,開發商和物業對小區通信配套設施建設準入的壟斷,一直是制約光纖到戶發展的主要瓶頸。而伴隨新政出臺,用戶網速不會低于10M/S。
鄔賀銓說,出臺政策并不難,而是難在執行的力度,效果還有待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