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接到讀者投訴家電維修的電話后,本刊記者就此展開調查,發現了家電行業中存在的漏洞陷阱。除此之外,很多行業由于法律法規不健全、監管力度不夠、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等問題,導致行業內漏洞百出,陷阱重重,危害群眾切身利益。在之后的“熱線”欄目中,本刊記者將對求職、裝修、網購等更多行業展開調查,為讀者分析其中的“陷阱”。同時也歡迎廣大讀者來電提供線索。
家電維修“四重陷阱”宰你沒商量
文/本刊記者 趙 碩
“原本是幾十元就能修好的電視,我花了600元都沒有修好!”家住東城區幸福大街的王先生近日給《經濟》記者打來電話,述說了讓人氣憤的維修經歷。
長期以來,家用電器維修行業一直處于“魚龍混雜”的狀態,有的是沒有固定維修場所,靠“打游擊”為生,有的是租借店鋪經營的。但這兩類從業者大多未受過專業培訓,更沒有各種應有的證照,讓消費者難以信任。在對家電維修行業進行深入了解調查后,記者發現了家電維修業的幾大陷阱,消費者稍不留意就可能掉進重重陷阱之中。
無中生有
“無中生有”已經成為家電維修行業的普遍現象。有些維修工把家電說得毛病百出,或把小毛病說成大故障,以此牟利。比如電視機沒聲沒影了,本來只需幾角錢換個保險絲就能解決問題,卻被維修工說成是某個主要部件壞了,收取客戶幾百元;冰箱用久了,一些焊接部位松動,本來只需補焊一下即可,但維修員卻要求換主要部件,由此又多收了幾百元。
文章開頭的王先生就是掉進了這樣的陷阱。本來只需換電容就能修好的電視,卻被第一家維修店診斷后要求換六個零件,收費600元。在家電維修業從事多年的李先生向記者透露,現在很多品牌的家電企業的售后服務,都對外承包給了個人或公司。在這種外包維修服務模式下,如果損壞的家電還在保修期內,維修費用就由廠家直接支付給承包商,廠家對承包商的監管和要求也比較嚴格,其維修行為一般也比較正規。可是,一旦消費者手中的商品超過保修期限,需要消費者自己支付維修費用時,在消費者對家電內部的構造和運作原理并不清楚的情況下,維修機構就會抓住賺錢的大好時機,給消費者制造各種“陷阱”。
移花接木
在記者的走訪調查中絕大部分的家電損壞都歸因于“某個零件壞了”,要更換新的零部件才能修好。“所謂修理,其實就是換零件。”這句話在修理行業內,已成為一條心照不宣的“維修方法”。在維修時把原來電器上價格昂貴、質量很好、沒有損壞的零件換下來,換上廉價的或從舊電器上拆下來的零件。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掙筆維修費,而且還能弄到一些好零件牟利。而替換下來的配件有的修復后裝到新機器上去了,有的則當作新品又換給了消費者。
趙先生的筆記本電腦在使用時突然黑屏,在第一次到北京中關村的一家維修部進行檢修時,維修人員說是顯卡燒了,趙先生隨即花錢換了顯卡,同時交了20元錢維修費。次日開機時,電腦再次“罷工”。這次,維修人員先是換了塊顯卡,隨后又換了“管腳”,電腦才恢復工作。第二次維修又花了100元。可電腦搬回家后相同故障再次發生。在朋友的提醒下,趙先生為電腦更換了電源,這次電腦恢復了正常。之后,趙先生第三次來到維修店,退了更換的顯卡,要回原顯卡一試,電腦一切正常,顯卡并沒有燒壞。
欲擒故縱
前幾年,劉先生給父母買了臺空調,可新空調在第二年使用時出現了不制冷的毛病,維修工檢查后說要加氟。在維修工為空調加了氟并收取了100元的費用后,空調運轉正常。第三年,空調又出現老問題。這次,劉先生找了另一家維修店的工人。“你家空調漏氟,需要加氟。”維修工說。“怎么會總是漏氟呢?”空調連續兩年嚴重漏氟顯然不正常,再三追問下,這名維修工才吐露實情:原來這臺空調三番兩次需要加氟,就是因為連接外機的銅管上一枚螺絲沒有擰緊,造成漏氟。
所謂“欲擒故縱”,就是一些修理工明明已經查出了故障,但卻不直接修理。利用消費者不在現場或對家電不了解的機會,隨意“制造”故障,“預留”故障,為之后的維修埋下伏筆。讓消費者的家電越修毛病越多,同時讓消費者覺得找到他就能“手到病除”,不僅可以索要高額維修費,還能落下個技術高明的名聲。
趁火打劫
在家電維修的過程中,“上門費”、“開機費”已經成為一項必收的費用。維修人員只要上門維修、檢查家電就要收取“上門費”。而所謂“開機費”就是只要打開家電外殼進行檢查就要收取。不管修還是不修,更不管能否修好,這兩種費用是必定不能少的,真可謂是對消費者的“趁火打劫”。
趙先生的一個名牌MP3壞了,隨即送到了指定維修點維修。第二天維修人員電話告知趙先生MP3內的液態硬盤壞了,不能維修只能更換,費用要在500元左右。趙先生說:“這個價錢太貴了,接受不了。”而維修點則回應稱,“如果您不修,我們會把機器重新裝好。但您得支付200元的開機檢查費。”趙先生對此非常不滿。
8月1日起,商務部公布的家電維修服務業首部規章《家電維修服務業管理辦法》正式實施,許多條款都是針對家電維修市場普遍存在的陷阱與貓膩,并將對違規行為處以最高3萬元的重罰。對于維修人員的資質問題,維修過程中的亂收費問題和對違規家電維修經營者的監管、處罰等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大家要注意,不正規的維修點大多是自己弄個招牌,沒有任何證照。”位于北京中關村的海爾家電維修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家電出現問題時,大家應首先考慮廠家的售后和大賣場的維修中心。正規的維修中心都是有營業執照,其從業人員也會有相應的資格證書。由于電子產品更新換代快,員工都定期參加培訓。
一位從事多年家電維修行業的維修工告訴記者:“在維修的過程中,消費者要盡量在現場看著。在維修結束后要索要和保留家電的維修記錄。更換零部件后,保留換下的舊部件并開具票據,確保保修單上填有以下項目:維修產品的名稱、型號、數量,維修費用,維修時限和保用期限等內容,在出現問題時有據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