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劉彪
酒鬼酒塑化劑超標事件影響仍在持續。白酒被爆基本都含塑化劑,去年5月份,我國臺灣地區的部分飲料也同樣被曝含有塑化劑。據了解,在去年臺灣飲料被爆含塑化劑時,臺灣媒體報道了這樣一則新聞:臺灣一個8個月大的男嬰,生殖器只有1厘米長,不及同齡男嬰的1/3,而他的母親在懷孕期間每天都喝珍珠奶茶。飲料、白酒相繼陷入“塑化劑丑聞”,引發了人們對塑料制品及容器安全的擔憂。
絕緣很難但須知越熱越毒
記者采訪了解到,食品中含有的塑化劑有時候可能并不是人為故意添加的,而是無意中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塑化劑就隱藏在我們身邊,想要完全與它“絕緣”,真的很難。從事塑化劑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已近20年的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博士生導師郝愛友告訴記者,塑化劑是鄰苯二甲酸衍生物,由于價格低廉,在塑料制品中應用廣泛。
據介紹,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塑料有一定脆性,不利于加工和使用,因此在加工時需要加入一些助劑才行,塑化劑則是很好的助劑,在塑料加工中添加這種物質,可以使其柔韌性增強,容易加工。日常生活中人們所接觸的塑料制品中一般都含有塑化劑,如果用回收塑料再生產的,塑化劑含量還會更高。
“塑化劑的溶出率與溫度一般呈正相關性。”濟南市食品工業協會相關負責人朱延明說,溫度越高,塑料制品中的塑化劑越容易溶入飲料食品中,比如礦泉水,常溫下沒問題,而如果溫度升高,里面的水就成了“毒水”,因此,一些人夏天在車中放水的習慣不可取。
另外,在化妝品中,有些指甲油的塑化劑含量就很高,添加了塑化劑的指甲油成膜性更好,看起來也更加潤滑有質感,冬天不容易發脆,夏天不容易分層。用涂了指甲油的手拿食物吃,有將塑化劑送入口中的危險。
想要避開,看清塑料瓶底的數字
雖然塑化劑廣泛應用于塑料制品當中,但根據需求不同,用量也不一樣,其中用聚氯乙烯(PVC)材料制作的塑料制品中,塑化劑使用量就相對比較多,使用時一定要謹慎。不過也有竅門,塑料制品上一般都標有一些三角形符號,內有一些數字,從1-7不等,通過這些數字可以指導使用。
只可惜記者調查發現,日常生活中,注意這些數字的人比較少。“數字這么小,不仔細看根本看不清,而且太專業了,如果數字有含義,為什么不能標在醒目的地方?”在超市隨機采訪時,市民蘇女士說,自己雖然不知道數字的含義,但既然數字有含義,為什么不能在瓶身上明示,讓消費者更清楚?
記者注意到,生活中常見的礦泉水、果汁等飲料的塑料瓶底三角形里面的數字大多為“1”,并有PET的字樣。桶裝食用油瓶底部三角形里面的數字為“1”或“2”,且三角形下方有“PET”或“PETE”字樣。化妝品塑料瓶底的數字大多數為“2”,并標有“HDPE”字樣。一些塑料水壺、桶裝礦泉水底部大多標的是“7”,還有個別標的是“58”,下面有“PC”字樣,一些塑料飯盒底部的數字也大多為“7”。還有些塑料制品底部沒有任何標志。
記者詢問了10名消費者,其中有8名表示不知阿拉伯數字以及“PET”等字母代表什么。“不過我建議廣大消費者,應該從自己健康的角度出發,認識這些數字和字母代表什么,進而指導消費。”濟南食品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工程師劉慶年說,想避開塑化劑,要看清瓶底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