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常情況下,進入體內的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可隨尿液或糞便排出體外,因此,其對健康的影響取決于它的攝入量。 CFP供圖
連號稱“無上妙品”的“酒鬼酒”都出了問題,不禁讓人想到那句話,咱喝的不是酒,是寂寞。如今,喝的則可能是塑化劑。
11月19日,酒鬼酒中塑化劑含量超標高達260%的消息曝光,檢測報告顯示,酒鬼酒中共檢測出3種塑化劑成分,分別為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鄰苯二甲酸二異丁酯(DIBP)和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三者均為鄰苯二甲酸酯類的化合物,這一類化合物約占塑化劑市場份額的80%以上。
公眾對塑化劑并不陌生。2011年5月,臺灣地區首次發現,一些不良業者在食品中非法添加塑化劑以達到增稠的效果,隨后一個月,臺灣共檢測出含塑化劑食品961種。
消停了一年半,酒鬼酒存在意想不到的危險這一傳聞,讓人再度談“塑”色變。這是否是逃不過的“塑”命?
●南方日報記者 趙兵輝 曹斯 歐志葵 實習生 李興麗 黃海霞 通訊員 嚴維娜
策劃統籌:趙威
◎塑化劑種類多達百余種,使用最廣泛的是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
◎只要是軟的塑料制品都含有塑化劑,愈軟的塑膠成品所需添加的塑化劑愈多
◎研究人員調查發現,經常接觸鄰苯二甲酸酯可提高孕婦早產風險
1
談“塑”色變
隨著飲料、方便食品以及藥物不斷被曝出塑化劑超標,塑化劑一度成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角”,其“陰霾”效應不斷擴散
號稱“天下第一酒”的酒鬼酒出了問題。這一“無上妙品”,一直以醞釀湘西千年文化、傳承湘西古老秘方自居,然而21世紀網將酒鬼酒送第三方檢測,竟得出其中塑化劑含量超標260%的結論。其中,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含量為1.08mg/kg,而衛生部在2011年551號文中規定,DBP在食品中的最大殘留量為0.3mg/kg。
揭開蓋的,不僅有酒香,還有塑化劑的連鎖反應。
民眾對塑化劑并不陌生,它是我們常說的增塑劑,它通常被添加于塑料制品中,使微粒分子更均勻散布,增加延展性、彈性及柔軟度。
塑化劑同時也是2011年5月臺灣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角”。當時臺灣地區首次發現,廠商在食品加工過程中,用增塑劑取代成本更高的棕櫚油作為乳化劑,引發增塑劑污染食品事件。
隨著飲料、方便食品以及藥物不斷被曝出塑化劑超標,塑化劑的“陰霾”效應不斷擴散,其殺傷力讓很多人談“塑”色變。因此,2011年6月1日衛生部緊急發布公告,將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列入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
實際上,增塑劑是最“老資格”的塑料助劑。19世紀下半葉,人們就開始采用樟腦作硝酸纖維素的增塑劑。不過,早期使用的塑料增塑劑品種均屬于天然化合物。
1912年,磷酸酯、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對纖維素樹脂的增塑功能被發現,拉開了合成酯類增塑劑開發研究的序幕。1935年,聚氯乙烯(PVC)生產工業化后,增塑劑得到廣泛應用。
中國的增塑劑應用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基本與PVC工業在我國的發展同步。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PVC樹脂產量迅速增加,對增塑劑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大大推動了中國增塑劑工業的發展。
塑化劑種類多達百余種,化學名字都比較拗口,如脂肪族二元酸酯類、苯二甲酸酯類(包括鄰苯二甲酸酯類、對苯二甲酸酯類)、苯多酸酯類、苯甲酸酯類、多元醇酯類、氯化烴類、環氧類、檸檬酸酯類、聚酯類等。
不過,最廣泛使用的是一群被稱為鄰苯二甲酸酯類的化合物,約占增塑劑市場份額的80%以上。酒鬼酒中檢測出的3種塑化劑成分,都屬于這類。
“鄰苯二甲酸酯類增塑劑是有輕微芳香氣味或無味的無色液體,具有高穩定性、低揮發性,在水中溶解度低,但易溶于多數有機溶劑,添加到高分子材料中可讓微粒分子更均勻散布,因此能增加材料延展性、彈性及柔軟度,并且成本低廉!比ツ昱_灣塑化劑事件發生后,廣東省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負責人鄧小玲博士就開始著力收集相關資料。
塑膠添加塑化劑后,可依據使用功能、環境不同,制造成擁有各種韌性、軟硬度、光澤的成品,其中愈軟的塑膠成品所需添加的塑化劑愈多。比如保鮮膜,一種采用無添加劑的PE(聚乙烯)材料,黏性就較差;另一種廣被使用的是PVC保鮮膜,有大量的塑化劑,以讓PVC材質變得柔軟且增加黏度,非常適合生鮮食品的包裝。
酒鬼酒中被查出超標的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是最重要的通用型增塑劑之一。鄧小玲告訴南方日報記者,DEHP主要用于聚氯乙烯(PVC)等樹脂的加工,還可用于化纖樹脂、醋酸樹脂及橡膠等高聚物的加工,也可用于造漆、染料、分散劑等,“作為主要的增塑劑,DEHP在PVC塑膜中的用量通常為30%到50%。”
2
追根“塑”源
保鮮膜、礦泉水瓶、橡膠、油漆、人造革、醫療用品、農用薄膜、包裝材料、電纜……只要是軟的塑料制品都含有塑化劑
國內陸續開展的一系列研究,一再印證鄧小玲的觀點——塑化劑廣泛存在。其中最具典型意義的研究之一,莫過于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柳春紅所做的方便面調查。
2010年10月,柳春紅與同事從廣州市各大型超市隨機采購不同品牌和口味的56份方便面和25份方便米粉食品作為樣品。實驗室檢測結果顯示,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的檢出率均超過一半,論文被刊登在《食品科學》雜志上。
柳春紅在接受采訪時解釋,添加了這兩種塑化劑的塑料,一般不能用來包裝富脂類食品,塑料包裝材料中的鄰苯二甲酸酯類容易從塑料中溶出,污染食品。
不過,塑化劑的無處不在似乎有些不可避免。
“我們平常經常接觸的食品包裝材料、保鮮膜、礦泉水瓶子、橡膠、油漆、人造革、醫料用品、農用薄膜、包裝材料、電纜……只要是軟的塑料制品都會含有塑化劑!
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不是食品添加劑,不允許直接添加在食品中。但是,作為塑料制品中常用的增塑劑,可從塑料制品中遷移到環境或食品中,在環境中廣泛存在,在空氣、水和食品中均可能檢出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人體可通過環境、膳食和飲水等多種途徑攝入這類物質。鄧小玲提供了一份來自歐洲食品安全局食品專家委員會研究報告[The EFSA Journal (2005)243,1-20]表明,53%的葉子蔬菜、13%的根莖類蔬菜、12%的牛奶、10%的魚會含有微量的DEHP。
研究者將此稱為“含量本底”,意思是“不是有意添加的,它在環境中存在,但量很少”。之所以會讓環境抹上塑化劑的“底色”,鄧小玲分析,這是個緩慢釋放的過程,“比如廢棄塑料,扔到環境中,一旦遇到高溫、油脂或溶劑,就慢慢釋放到環境中!
因此,人類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終生暴露于不同來源的塑化劑,再將其吸入體內。比如DEHP,一般人群主要經消化道攝入,職業人群則主要通過呼吸道吸入,醫療用品中的DEHP在病人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可隨藥品進入人體。此外,DEHP還可以通過胎盤和乳汁作用于子代。
在部分研究者和行業人士看來,食品中的塑化劑污染早已是公開的秘密,相關的科學研究甚至開始于20年前。2007年8月,在梳理了同行們大量研究成果之后,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鄧瑛在《首都公共衛生》上撰文指出,酞酸酯類化合物(塑化劑的學名)廣泛存在于各種食品中,已成為全球性的食品和環境有機污染物。他在5年前即呼吁要對這類化合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同時“尋找更安全的替代品”。
3
“塑”性難測
一種檢測試劑只能檢測一種化工產品,而且也無法去預測哪種食品中可能會含有什么化工產品,這個問題是監管的大問題,也是世界的難題
事實上,中國限制使用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的時間并不短。1988年發布的《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用助劑使用衛生標準》,有3種鄰苯二甲酸酯被列為增塑劑,即DBP、DEHP、DIOP(鄰苯二甲酸二異辛酯),最大添加份額不得超過50%。那時還未認識到這3種增塑劑的危害,只對DIOP明示“不得長期用于接觸油脂的制品”,至于何為“長期”,并未注解。
此后考慮到塑化劑的危害性,國家對水和化妝品等塑化劑含量都制定了嚴格標準。如2007年發布的《化妝品衛生規范》指出,任何化妝品,均不得含有DEHP、DIBP、DBP。
國際上對DEHP的使用也有明確規定。在美國,奶嘴、搖鈴和咬圈含有DEHP,是堅決不被允許的。
然而,由于塑化劑并非食品添加劑,它被認為不允許也不可能出現在食品里。因此,直到去年年中發生席卷全球的臺灣塑化劑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后,國內和國際才對食品中所含塑化劑成分重視起來,不僅將塑化劑列入黑名單,還立即制定了食品中所含塑化劑的臨時限量。
2011年3月,在給某公司益生菌做例行稽查檢測時,臺灣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的一名普通檢查員意外發現了一個異常訊號,在將其和各種物質的圖譜一一比對后,她發現這個異常訊號其實是本不該出現在食品中的塑化劑DEHP。接下來的消息更令人吃驚:送檢的益生菌食品中,DEHP的濃度竟高達600ppm(百萬分之一濃度),遠超過臺灣人均每日攝入1.029ppm的標準。
塑化劑的潘多拉盒子由此打開。隨后的1個月內,臺灣共檢測出含塑化劑食品961種。在長期研究塑化劑的臺灣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凌永健看來,“這是全球首例DEHP污染案例,污染規模亦為世界罕見,是臺灣版的三聚氰胺事件!
然而,塑化劑并未因此次事件的爆發而與人們“疏遠”,反倒是漸行漸近,藥品、兒童玩具、方便面、運動飲料等屢屢“中招”,酒鬼酒塑化劑超標事件也不期而至。令公眾疑惑的是,原本就不該出現在食品中的塑化劑,為何成為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漏網之魚?
“目前國家對食品中所含塑化劑含量還沒有統一的標準,連衛生部緊急下達的‘551號文’也是臨時性的,既不是標準也不是法律,文件的持續性也不能預計。”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食品專家董金獅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
董金獅表示,目前在我國食品檢測的各種標準中,幾乎沒有塑化劑檢測這一項,只有消費者送來委托檢驗或者政府下通告要求檢測該項目時才會進行檢驗!熬途乒砭七@事件來說,酒里的塑化劑是否超標,是否有法律規定不能超標,大家都沒有一個標準!
這一說法,得到了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與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有關負責人的證實。該負責人告訴記者,現行所有食品國家標準,包括白酒國家標準,對塑化劑指標確實沒有硬性規定,因此在國家監督抽查、企業自檢自查中,都沒有將塑化劑納入常規檢測范圍。
目前,我國對塑化劑含量規定的國家標準,主要監督抽查的是食品包材,比如對于裝置食用油等油脂類食品包材中塑化劑含量管控嚴格,因為這些容器中塑化劑遷移的可能性較大、存在風險大。
“一種檢測試劑只能檢測一種化工產品,而且也無法去預測哪種食品中可能會含有什么化工產品,這個問題是監管的大問題,也是世界的難題,不僅僅是中國存在!币晃毁|檢體系的人士說道。
4
“塑”毒烏云
長期食用塑化劑超標的食品,會損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對免疫系統和消化系統造成傷害,甚至會毒害人類基因
“塑化劑”風波愈演愈烈,籠罩在人們心頭的“塑”毒烏云密布不散:塑化劑對人體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目前在學界得到公認的是,鄰苯二甲酸酯對人體的最大傷害是影響生殖系統,尤其是男童。長期攝入會干擾內分泌,造成孩子性別錯亂,使女孩性早熟,使男性生殖器變短小、性征不明顯、精液量和精子數量減少等。
復旦[微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的研究團隊曾與男科醫院合作,對若干男性求診者的血液做過檢測,發現其中80%—90%有DEHP和DBP,明顯高于普通人群的檢出率。在厲曙光看來,不孕不育人群比例攀高,與廣泛存在的鄰苯二甲酸酯有關。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臺灣大學食品研究所教授孫璐西明確表示,塑化劑比三聚氰胺毒20倍。
塑化劑甚至還會毒害人類基因。臺灣師范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沈林琥和高雄醫學大學環境醫學研究中心教授李水龍的研究團隊發現,塑化劑會傷害人類基因,長期食用對心血管疾病危害風險最大,對肝臟和泌尿系統也有很大傷害,而且被毒害之后,還會透過基因遺傳給下一代。
對于塑化劑毒性的研究,過往主要集中于動物實驗。以DEHP為例,動物實驗發現,其急性毒性并不大,給大鼠腹腔注射2至7克DEHP才會致死,這個量大約與每天炒菜的鹽量相當,是一個比較大的劑量。
但動物實驗同時發現,DEHP存在許多潛在的慢性毒性。在已發表的關于DEHP的毒性研究論文中,研究人員通過動物實驗(主要是嚙齒動物)、體外細胞實驗或回顧人體暴露水平的調查方法,證明DEHP有類雌激素效應、肝毒性、腎毒性、可能引起細胞代謝紊亂、可能造成心血管系統障礙、可能致癌。
事實上,早在2006年9月,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行的第六屆“政府間化學品安全論壇”(IFCS)就曾明確提出,DEHP是致癌物質。
塑化劑對于健康的危害有相當廣泛的動物實驗數據,不過對于人體的健康風險,因無法進行試驗研究,只能根據動物實驗數據來估計。
按照慣例,目前各國可容忍的60公斤成人每日攝取量范圍為1.2—8.4毫克,在這樣的塑化劑含量標準內,人體會將其以尿液、糞便等形式代謝出體外。動物試驗發現,絕大部分DEHP在24—48小時內會隨著尿液或糞便排出體外。48小時內停止攝入含有塑化劑的產品,體內DEHP濃度會快速下降。
科學松鼠會成員、食品工程學博士“云無心”指出,就此次白酒塑化劑風波而言,DEHP的最大殘留量為1.5mg/kg,超過相關標準2倍的白酒中每升含4.5毫克,即每天喝1斤這樣的酒也還在安全線內。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柳春紅亦指出,按照當時的研究結論,每天吃20包方便面才可能存在暴露風險。
不過,目前塑化劑的風險評估中最核心的問題在于“總量暴露評估”,即人們從不同食品中攝入的塑化劑總量不明,而目前最大的風險就在于這種“不知道”。
“對于風險的評估主要考慮毒性和暴露量兩個因素。”在暨南大學食品研究所教授吳希陽看來,塑化劑對人產生危害的前提是長期、大量攝入,即使有毒性,你不接觸它,或者接觸的量在安全范圍內,一般認為是沒有危險的。"
吳希陽表示,去年臺灣塑化劑事件之所以引起轟動,一方面是涉及范圍廣,生產者人為添加;另一方面是諸如飲料、食品、化妝品等,都是我們每天接觸很多的東西,所以攝入量就很大,危害隨之變大。
不過,也并非需要對所有的塑料制品都“敬而遠之”。董金獅表示,不是所有的塑料制品都含塑化劑,一些塑料制品就是含塑化劑,也未必不安全。在塑料中,聚氯乙烯(PVC)所含的塑化劑最多。2010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第9號令明確要求淘汰直接接觸飲料和食品的PVC包裝制品。符合國家標準GB9685-2008的食品包材,就基本沒多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