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 江瞭望
◎周云 華工大教授
廣東省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日前召開年度會議,該分會主任委員陳運彬透露一個令人震驚的信息:“根據國外的一項檢查,經常輸液的孩子,血管上有很多玻璃渣。因為在生產時已經有顆粒在里面。如果是塑料的袋子,可能也會存在塑料殘渣。”他提醒,兒童不能打太多補液,此外還有一些藥物,比如阿奇霉素,美國禁止16歲以下者靜脈注射,但我們這里兒童也在廣泛使用。會上,兒科專家一致認為,兒童用藥安全是當下最值得關注且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據悉,目前中國有3500多種化學藥品制劑,供兒童專用的不足60種,國內市場90%的兒童使用的藥物是成人藥物的減量版。陳運彬醫生在發言中指出,現在不光缺藥,還缺兒童使用說明書。說明書上大多寫“兒童酌情減量或者減半”,但怎么減半?很多兒科醫生開藥心都是慌的。“酌情”意味著沒有經過兒童臨床研究,藥品過敏的幾率很大。
一般來講,孩子要是有個頭疼腦熱的,家長一般“心都是慌的”。他們第一時間想到去醫院、看醫生。但如果家長知道醫生在開藥的時候,“心都是慌的”,自己的心恐怕就更慌了。現在看來,去醫院治病就是求健康保平安的尋常想法,不一定完全靠譜。去醫院治療,一般情況下固然都能治好病,但這與健康,還不能完全畫等號。治好病有的時候會以犧牲長遠的健康為代價。給小朋友治一個感冒,要冒著各種不安全風險。還有可能在血管中留下玻璃渣或塑料殘渣,為將來的動脈硬化做準備,想想都令人害怕。
這種局面是如何造成的呢?正如我們社會中形形色色問題的根源一樣,說來說去還是錢字作怪。專門給兒童研發和生產新藥,由于適用面窄,銷量有限,經濟效益肯定也有限,所以還不如把成人藥減減量,喬裝打扮成兒童藥,錢來得更快。至于輸液這事,其實大人小孩都一樣,看一次病就知道了,醫生只開口服藥物,一般情況下幾十元就能打住。但只要是輸液,費用就成倍地增長。許多醫生喜歡給病人輸液,原因就在這里了。
問題是從市場中來,但顯然,要解決這個問題,市場是失靈的,還是需要公共管理方面的改善。如何提高藥企在兒童專用藥方面研發和生產的積極性呢?政府應當采取“又拉又打”的手段,所謂“拉”,就是對藥企予以適當的引導,比如進行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所謂“打”,就是對將成人藥變成兒童藥的行為,從生產環節到使用環節,用法制等手段進行規范。而對于輸液等過度治療行為,已是老生常談了,這個問題需要公共醫療衛生體系的改革來解決。
治病救人這事,古人稱為“仁術”,對少年兒童的醫療,那更是“仁中之仁”。但現在“仁”似乎靠不住,“術”卻日益興盛,少年兒童也深受其害。這一切是怎么發生的呢?值得當政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