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說:我們的雞都吃抗生素
專家說,為防雞瘟吃點沒關系,但若送宰前7天還不停藥就很可怕了
本報記者 李洋 徐焱
雞肉是人們餐桌上的常客,因其含有的飽和脂肪酸少,所以比豬羊等紅肉更健康。但連日來,關于違規養雞的報道屢見報端,12月11日本報報道了關于激素催熟“速成雞”的新聞,12月18日,央視再度曝光山東滕州等地白羽雞養殖戶違規使用多種抗生素以及違禁藥物,這讓雞肉的安全問題又遭到了質疑。養雞為什么要用抗生素?這樣的雞肉還能不能吃?《生命時報》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使用抗生素很普遍
12月18日,據央視報道,為避免白羽肉雞生病或死亡,某些養殖場有一套養雞“秘笈”,那就是從雞入欄的第一天起,每天給雞喝兩次抗生素藥水。
對此,以前在河北農村辦過養雞場的王先生告訴《生命時報》記者,農村的養雞規模一般都不大,養雞農民大都文化程度較低,每個人飼養雞添加抗生素的方法和頻率都不太一樣,很多養殖戶都是聽別人怎么說自己再模仿著做,他們并不知道哪些是禁止用的藥物,并且根本沒有專業的人對他們進行指導。王先生無奈地告訴記者,雞特別容易生病,如果不給它們吃抗生素,可能在一夜之內全都死掉,并且往往有一家發生雞瘟,整個村子都會受到影響,農民真的是賠不起,有些農民甚至因此而放棄了養雞。
據《國際先驅導報》報道,用抗生素飼喂的現象并非只在養雞場存在,豬、奶牛甚至是人工飼養的魚蝦,都面臨著同樣的命運。有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生產抗生素原料大約21萬噸,其中有9.7萬噸抗生素用于畜牧水產養殖業,占年總產量的46.1%,而動物養殖使用大量抗生素是很普遍的現象。但是,早在2006年,歐盟就全面禁止在飼料中投放任何種類的抗生素,其后很多國家紛紛效仿。
送宰前7天必須停藥
“雞也會生病,生病了就要吃藥。”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家禽研究室陳繼蘭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關鍵是要嚴格遵守停藥期。”按照農業部肉雞飼養管理規定,肉雞在送宰前7天必須停用一切藥物,而這一規定在很多養雞場成了一紙空文。有養殖戶表示,實際操作中一般都在上市前3天停藥,停7天的話雞可能就死了,所以必須用藥維持。王先生表示,養殖戶用抗生素實屬無奈,他們也希望有更好的養殖技術來幫助致富。
中國農業大學[微博]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如果上市前7天停藥,雞自身就可以將體內的抗生素代謝掉,所以吃這樣的雞肉沒有什么問題。但如果沒有及時停藥,動物體內就會存在抗生素殘留,人再吃就相當于“吃了二手抗生素”。長期食用“有抗食品”,人體的耐藥性也會不知不覺增強,等于在人體內埋下一顆“隱形炸彈”,將來一旦患病,有可能就無藥可治。此外,有專家提醒,食用“有抗食品”也可能使人出現蕁麻疹或過敏性癥狀及其他不良反應。美國很多醫學家也認為“動物濫用抗生素與人類感染耐藥菌有明顯關聯”。
每天吃肉別超過100克
盡管農業部規定了動物性食品中抗生素的最高殘留標準,但隨著近年來肉制品的高速發展,加之國內對養殖行業使用抗生素缺乏系統的監管,有關部門對每批上市的禽畜類肉產品都進行抗生素殘留等檢測也很難做到。而即便檢查到養殖者違規使用抗生素,處罰措施也一般是批評教育和罰款,威懾力度不夠。據了解,大型快餐連鎖的供貨商對農戶養殖的雞藥殘抽檢率也僅為每5000只檢3—4只,甚至低至兩只,這無疑導致大量“漏網之魚”。
當然,一方面有關部門加強監管,另一方面企業也要加強自律。朱毅表示,“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不是監管出來的,企業要從源頭上把好食品安全的第一關。”此外,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院院長陸教授表示,加速開發代替抗生素的生物源飼料添加劑也是避免抗生素濫用的途徑之一。
朱毅告訴記者,目前替代抗生素飼料添加劑沒有全面應用時,應該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添加劑,嚴格執行用藥量、控制休藥期,監管殘留量,這三點把握好,雞肉就可以放心吃。最后,朱毅提醒,一般來說雞肉中抗生素的殘留量較少,沒必要過度恐慌,雞肉是比較安全的食品。但最關鍵的是,要控制動物類制品的攝入量,每天別超過100克。王興國建議,消費者要想規避藥物殘留等風險,應盡量從正規渠道購買雞肉,雞皮最好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