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DSG風波拷問制度理性
質檢總局嘗試行政執法新路徑
歲末年初,照理應是辭舊迎新。然而,當中國車市的新年圖景尚未完全展開,剛剛過去的2012年仍以它多事之秋的面貌左右著新年車市的開局。
德國大眾汽車DSG變速箱投訴事件,成為去年中國汽車市場的重要事件之一,近期又因為臺灣地區的類似案例而再起波瀾。持續大半年的DSG風波除了拷問各方的理性,也讓公眾逐漸看清處于風口浪尖的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以下簡稱“質檢總局”)是如何通過行政執法新路徑的探尋,與當事各方共同推進相關制度的探討和演進。
還原兩地DSG事件
選擇治標還是治本
2012年12月27日,大眾汽車在臺灣地區的總代理太古標達汽車宣布,由于存在硼結晶或者是電子故障,將針對2012年3月之前生產配備7速DSG雙離合變速箱的車型進行召回,并進行軟件升級。
消息一出,國內就有媒體傳出大眾汽車對兩地消費者差別化對待、質檢總局不作為等質疑之聲。對于存有的疑問,保持懷疑當然是必要的。但是,前提是對事實的客觀還原,以及在此基礎上對各方不同立場和聲音抱以了解之同情。如此,才能針對問題的癥結提出富有建設性的意見。
事實上,對比大陸和臺灣地區兩起由大眾DSG變速箱故障而引起的風波,具體的技術問題基本一致,但回溯兩地事態的演進過程,特別是涉事車企和相關政府部門的處理方法,則多有不同。
2012年年中,在接到消費者關于DSG變速箱問題的投訴之后,太古標達汽車以臺灣地區的DSG版本均為德國大眾原廠提供,并且通過了臺灣相關法規安全試驗為由,表示DSG變速箱并無安全問題。隨著臺灣車輛安全試驗中心的介入和事件的不斷升級,太古標達汽車才于年終正式發布了上述召回公告。
縱觀太古標達的此次召回行動,部分媒體所謂的“國際慣例”,其內容只是召回尚未到店解決問題的涉事車主能及時完成相關DSG變速箱的軟件升級。
反觀大陸地區,去年3月,當大眾中國和旗下兩家合資企業在接到消費者投訴之后,率先采取的措施也是“對國內使用7速DSG變速箱的車輛提供軟件升級服務”,第一時間解決具體問題。作為后續的補充措施,大眾中國隨后還攜手旗下兩家合資企業宣布對2012年12月31日之前生產的DQ200(七速)和DQ250(六速)雙離合變速箱采取延長質保的政策,將相應DSG變速箱的質保服務延長至10年或16萬公里,并與此前的軟件升級服務一道作為一攬子解決方案呈送質檢總局。此舉相當于對相關DSG變速箱做出了終身保修的承諾。這項“治本”之策表現出大眾中國與合資企業對解決技術問題的更大誠意。在整個事件處理過程中,質檢總局也沒有只顧“官聲”,簡單采用強制召回的老辦法,而是理性地選擇了更有利于消費者權益維護的長效方案。
據悉,自大陸的軟件升級服務推出以來,涉事消費者到店進行軟件升級的人數已達到90%以上,遠高于臺灣地區。足見大眾中國和旗下合資企業對相關涉事車主較高的主動告知率,以及國內消費者對自身權益的高度關切,對這一解決方案的普遍認可。
“風波”也有正能量
質檢總局推動制度理性
經過近十年的“井噴”式增長,如今,放緩腳步的中國車市正在開啟新的階段。正所謂“聚沙成塔”,只有微觀車生活的健康運行才能構成整個宏觀汽車行業的良性發展。
事實上,在汽車剛性需求仍然高企的今天,新車消費和隨后的使用、保養、買賣等環節產生的一系列新問題仍然顯得并不對稱。在“汽車三包”政策遲遲未見出臺的情況下,關乎汽車消費環境、消費權益保障等的制度建設仍然任重道遠。
如果說,大眾中國與旗下合資企業主動提出一攬子解決方案,是出于持續加大對華投資、執行長期在華發展的戰略考慮,那么,作為產品質量的守門人,承擔質量標準制定和行政執法重任的質檢總局,無疑是在通過此次DSG事件的人性化處理,于強制召回之外探索行政執法的全新路徑。
面對技術變革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新問題,值得肯定的是,質檢總局并沒有采取以往慣有的“一刀切”做法,而是選擇了督促企業用長效解決方案與消費者達成和解與共贏,這既是立足消費者長期利益的一種負責態度,也是對新技術抱有的一種更為開放的姿態。
晨報記者 和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