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燁
專家認為,“黃牌”事件表明,地方政府不能光看地質公園的經濟效益,更應注重“公共性”——科技的普及、文化價值的宣傳等。這同樣將對區域經濟產生借鑒,城市的發展不能光靠經濟來驅動,還要有文化等發展載體,并讓民眾成為城市發展的主人
1月13日,針對聯合國[微博]教科文組織對中國三大著名景區湖南張家界、江西廬山和黑龍江五大連池發出“黃牌”警告事件,張家界、廬山和五大連池在認錯的同時,也開始制定相關的整改措施。比如,張家界市國土資源局局長高建國就對新華社表示,“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這塊金字招牌來之不易,作為世界各地質公園網絡成員,加強世界地質公園的建設管理與維護利用是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此次黃牌警告表明,張家界在宣傳科普知識方面仍然存在差距,亟待進一步完善。”
世界地質公園以其地質科學意義、珍奇秀麗和獨特的地質景觀為主,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自然公園。全球目前僅有88座地質公園,能入圍其中并不容易。
對此,專家認為,“黃牌”事件表明,地方政府不能光看地質公園的經濟效益,更應注重“公共性”——科技的普及、文化價值的宣傳等。這同樣將對區域經濟產生借鑒,城市的發展不能光靠經濟來驅動,還要有文化等發展載體,并讓民眾成為城市發展的主人。
三景區遭警告
中國目前有24座世界地質公園。2004年,中國的湖南張家界、江西廬山和黑龍江五大連池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全球第一批地質公園。
“世界地質公園”的名號并非終身制,每隔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都會對各國獲得世界地質公園網絡成員資格的景區進行評估,這是衡量和檢驗各個世界地質公園在地質遺跡保護、宣傳地球知識成就等方面的重要工作。新華社稱,評估檢查結果將作為保留、警告或取消世界地質公園網絡成員資格的基本依據。
1月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予張家界、廬山和黑龍江五大連池黃牌警告,督促其“向公眾科普地球科學知識”等方面整改。
對此,高建國對新華社承諾,“張家界將積極整改,針對在設立標識標牌、建立博物館等方面工作存在的不足,把工作落實到位。”
廬山管理局對新華社回應說,將在三個方面進行整改:構建一個專業的地質公園隊伍,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各個地質遺跡進行解說,更新全部解說牌;強化世界地質公園標識系統,制作地質導游圖。
五大連池風景區管理委員也表示,“將利用一年時間在加強對外交流合作、普及地質知識、建設科普設施等三個方面工作完善提高。”
據新華社報道,2014年前,世界地質公園網絡評估局將再次對這三家世界地質公園的狀況進行檢查評估,如沒通過審核,這三家地質公園將會從名單中除名。
不能光看利益
事實上,湖南張家界并不是第一次遭到警告——據報道,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對張家界的武陵源發出了“城市化”將破壞“自然界”的警告,該組織當時說,“武陵源現在是一個旅游設施泛濫的世界遺產景區,大部分景區現在像一個城市郊區的植物園或公園。”
不僅如此,近年來,對于景區,消費者聽到更多的不僅是景區的風景如何,還有“馬不停蹄”的漲價消息,乃至景區在資本市場中謀劃上市的信息等。
中國之聲特約觀察員吳永強介紹,世界地質公園、世界遺產等名譽稱號授予景區的同時,也會給這些景區帶來巨大而持續的經濟效益,如所在地區知名度提高、游客量增加,相關景區旅游衍生產品開發、當地經濟發展等,以至于不少地區政府成立了專門的班子、抽調專門的人力物力,與景區共同爭取申遺或申請地質公園。一言以蔽之,巨大的無形資產和有形的利益驅動使得地方政府以及景區自身對這些稱號趨之若鶩。
“這都表明,相關城市或景區還是將經濟效益作為發展的最重要驅動因素。”有業內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但城市或景區發展,經濟不是全部的載體,文化、科技、政治都是城市發展不可缺少的發展要素。”
業內人士還認為,景點不光具有經濟性,還有公益性或公共性,這就承載著一定的責任和義務,即參觀景區的消費者有理由知道景區的名號從何而來、哪些地方值得欣賞等。
“地質公園名號是景點招攬游客的金字招牌,也是景點門票、旅游市場的保障,但名號并非只是一紙證書,它清楚列明了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新華社評論說,“然而,部分景區卻片面注重其帶來的經濟效益,把創收放在第一位,在申報后忽視了自己應當承擔的宣教義務,違背了申報的初衷,無異于本末倒置。”
有人建議,自然景區、文化遺產管理及文物保護,都應制定嚴密的公共政策,然后做到令行禁止,始終讓管理者如履薄冰,行事謹慎。還有媒體評論稱,能不能改變原先的痼疾,比如,景區管理部門是不是能淡化“開發商”角色?中國內部的自查自糾機制何時重啟,改變“失效”的狀態?
美國黃石公園的管理經驗或值得一看。其明確了社會功能的開發和利用,即將教育與科研基地擺在主要的位置,同時不忘旅游和休閑。在資金來源上,除了國家的資金外,還會接受私人捐贈,甚至,還會開設相關的展示項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