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味美,怎奈價高
長江商報消息 來自湖北省畜牧獸醫局的數據,2012年,我省牛肉均價大幅上漲22.26%。全國漲幅更甚,據監測,2012年4月以來,全國牛肉價格漲勢明顯,到12月中旬,全國牛肉價格同比上漲35%。
而武漢市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武漢CPI落定2.8%,比全國水平高出0.3個百分點,但仍是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新低。在CPI漲幅收窄的情況下,牛肉卻“逆勢飄紅”,漲幅達到CPI的7.95倍。市民驚呼:“牛魔王”來了。
曾經和豬肉價格相差無幾的牛肉,是憑借了什么樣的東風,一路高漲成魔?
連日來,本報記者兵分幾路,展開多方調查發現,養牛行業正面臨產業困境,上游商品化養殖趨緩,全國范圍內牛源緊缺,下游無力承擔成本壓力。“牛經紀”跨省追牛、批發商銷量大減過半、零售商注水牟利,業內人士呼吁,養牛行業亟待政策扶持。
牛肉連漲十幾年步入“4”字頭時代
在武昌一家超市,市民吳婆婆把剛稱好的2斤牛肉又放回了柜臺,“這一點肉就90塊,一家人吃一頓劃到四十多元,太不劃算了。”
記者在該超市看到,牛腩40.5元一斤,牛腱45元一斤,牛肉價格步入“4”字頭時代。而隔壁豬肉專柜,豬肉價還停留在“1”字頭,一斤豬肉價格在15元左右。買一斤牛腱的錢可以買三斤豬肉。
“元旦后又調價了,一斤漲了4元。”上述超市牛肉專柜的銷售員彭女士介紹,今年以來,專柜前后調價6次,價格相比年初,漲了11.5-13.5元/斤。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產業與技術研究室主任張照新介紹,受“豬周期”困擾,豬肉每隔幾年就會經歷一個高低起伏期,而肉牛行業并無此周期,近年來持續穩定上漲。
1995年開始在武漢做牛肉生意的河南人祿國建證實,牛肉已連續上漲十幾年,近三年漲勢尤為兇猛,“最早的時候,一斤牛肉也就5、6元一斤。以牛腩為例,2010年春節售21元一斤,去年春節漲到31.5元,今年還沒到春節,就已經漲到40.5元了。兩年時間,牛腩價翻了個番。”
湖北省畜牧獸醫局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1-12月份全省牛肉均價為每公斤45.54元,同比增長22.26%。
銷量同比直跌一半沒人承認“賺到大錢”
按照經濟普遍規律,在CPI沒有大漲的情況下,某項產品價格暴漲,往往有人獲得暴利,但在本報記者對產業鏈的跟蹤中,卻沒人承認“賺到大錢”。
昨日上午十點,在硚口區古田四路的捷潤肉類批發市場內,雖批發高峰期已過,但市場內仍然熱鬧,拿著菜籃子和塑料袋來淘批發價的爹爹婆婆不斷進進出出。不過,對于牛肉販子來說,這里的繁華只是“看上去很美”。
“都買豬肉去了,我們的銷量比去年同期少了一半。”牛肉批發老板李先生的店內并沒有顧客,他百無聊賴地拿著手機玩游戲。
同市場的批發戶法老板惆悵地說道,賣價高,進價也高,一斤牛肉的利潤空間和往年差不多,但現在一頭牛能帶五六十斤牛油,這些牛油賣出去1塊錢一斤,這千把塊的損失大大減少了利潤。以往,進貨時牛油會剔掉一大半再過秤,“但現在貨源緊得很,能拿到貨就不錯了。”
而一家超市的負責人透露,牛肉價高難銷,專柜銷售額和去年同期比掉了一半,超市已經幾次警告,銷售額再上不來,就要被撤柜了。
“注水牛肉”橫行餐館分量縮水
對于產業下游來說,如何既不流失客戶,又抗住牛肉大漲的成本壓力,這是個老大難的問題。記者昨日走訪市場發現,一些不法商家動起了歪腦筋,“注水牛肉”重現市場。
福井酒樓的產品研發吳經理告訴記者,今年供貨商牛肉的數量、質量都在明顯下降。吳經理稱,酒店方一般會和固定的供應商提前簽訂購買合同,事先約定價格、重量,今年牛肉價格隨行就市一路飆升,“供應商為減少損失,便在牛肉里注水,如果酒店方面把關太嚴,供貨商則以少供貨甚至不供貨來應對。”
“市面上注水牛肉太多了,以前一斤新鮮牛肉制成的鹵牛肉有6兩,現在只剩3兩了,另一方面,供貨商還有可能用次一點的牛肉充當優質牛肉”,對此,吳經理很無奈。鄧秋云介紹,如果牛肉的零售價格低于35元,那肯定是或多或少注了水。
昨日,記者來到位于國家電力附近的菜場,牛肉售價僅28元,而在一個不遠處的連鎖超市內,牛肉價格為38元,二者的零售差價達到10元。記者仔細觀察二者的區別,菜場牛肉看上去相當豐滿,厚度達3厘米,而超市牛肉則較為干癟,顏色也較深,厚度僅1厘米。
原料上漲,餐館無奈調價。記者昨走訪部分餐飲企業,發現小餐廳的牛肉菜品都有小幅上漲,而半秋山等專營牛排的多個商家表示,因行業競爭激烈,目前菜單并無上漲,但毛利潤明顯下降,如果牛肉價格持續走高,不排除調價的可能。
漲幅比較明顯的為新農牛肉,記者在街道口附近的一家新農牛肉店看到,牛肉面價格已從8元漲至9元,老板稱部分店已提至10元。
不少消費者發現,盡管某些餐廳和面店價格并無調整,但牛肉分量明顯有所減少。
“牛經紀”上演跨省追牛
稱下手必須“快準狠”
在批發商和零售商在發愁怎么提高銷量時,上游的“牛經紀”,則在風風火火地投入一場“搶牛大戰”,上演跨省追牛。
昨日凌晨5點,黃陂的“牛經紀”鄧秋云和老公叫了輛拉牛車便急匆匆往江夏耕牛交易市場趕。“昨晚和幾個牛販子約好,去遲了就沒牛了”。在約好的地點,鄧秋云看中三頭牛,老板叫價一起36000元,“34800,我也不瞎砍,成交吧。”鄧秋云告訴記者,砍價不能殺太狠,必須做到“快準狠”。不到10點,牛已被各地“牛經紀”們搶購一空。
而正在湖南收牛的湖北“牛經紀”潘先生,運氣沒這么好,他看中的一頭牛被抬高了200元。“一個賣家,以前是10個買主搶,現在得有30個買主來搶。賣家坐地起價,這個出4100,那個出4200,哪個出價高賣給誰。”
鄧秋云介紹,以前在耕牛交易市場,每天來自紅安、黃陂等地的6個行市連在一起,每場有上百頭牛可供挑選,可如今,每場多則四五十頭,少則一二十頭。毛牛的價格在去年一年內大漲4000元。
為尋牛,“牛經紀”們不得不上演跨省追牛。往年在湖南和貴州市場收牛的祿國建,今年已開始轉戰西北市場,到甘肅、青海一帶收牛。“西北市場太遠,以前去的人少,現在多起來了。”
本報記者 曾茜 龐偉紅 陳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