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寧1月18日電(記者 張捷、綦天哲)中間人”向“上線”低價購買網銀“套裝”后高價賣出;“下線”實施網上詐騙后,利用這些“套裝”分割、轉移贓款并快速異地取款,完成詐騙過程。年關將至,頻繁發生的網絡詐騙案件,讓一條覆蓋面廣、隱蔽性強的鏈條浮出水面。
網絡詐騙更新快、手段多
近年來,隨著網絡購物、網絡通訊、網絡社區的興起和流行,在方便大家的同時,也給不法分子提供了一個隱蔽的詐騙渠道。
在美國留學的小靳講述了自己聊天視頻被盜取用來詐騙的經歷:不法分子先和她視頻聊天,在不暴露的情況下把小靳的聊天視頻錄下。然后,通過技術手段盜取小靳的QQ,再通過視頻聊天的方式向小靳的家人和朋友騙取匯款。“他和我家人說耳機壞了,然后播放之前錄下來的視頻,家人這就上當了。”
這只是網絡詐騙花樣不斷翻新、手段更加隱蔽的一個縮影。南寧市公安局青秀分局刑偵三大隊大隊長陳宏說,新的技術、新的平臺、新的政策、新的社會熱點都可以為網絡詐騙提供素材。
例如針對近期熱門的“最嚴交規”,在網上可以搜到多個“辦理駕駛證消分業務”的網站。在一家名為“申通[微博]駕校”的網站,上面甚至留有聯系電話和銀行賬號;又如接近年關,各種偽造“中國好聲音”“春晚”中獎官方網站頻繁出現。
“這些都是釣魚網站。”據陳宏介紹,目前網絡詐騙主要有以下五種“戲法”:一是盜取QQ冒充親友詐騙;二是網絡貸款詐騙;三是網上購票詐騙;四是發布虛假中獎信息詐騙;五是網上購物詐騙。“這些詐騙戲法通過彈出信息、郵件發送、網站建立等技術手段支持。”陳宏說。
“這些戲法很難騙到上網經驗豐富的人。”有網友認為,老人家更容易上當受騙。但事實并非如此。在近期偵破的一起詐騙案中,南寧市的黃先生因急于尋找創業資金,被一家網站“無抵押、無擔保、放款快、期限長、用途廣、額度高”所誘惑,結果貸款沒拿到,反倒賠進去了2萬;網友“江湖中人”說,他接到短信說網銀升級,在網上按提示操作,結果被一次轉走8000多元。
辦案民警告訴記者,不法分子往往摸透了百姓的心理,采取“廣撒網”的辦法,“100個里面總能成幾個”,因此外來務工者、創業者等短期內對金錢需求較大的人群,以及家人、親戚等成為受騙的主要群體。而單筆金額少,累積金額多成為網絡詐騙的特點。
網絡詐騙已形成產業鏈
不法分子得手后,又是怎樣提出贓款呢?據了解,不法分子“廣撒網”詐騙得手后,集中在銀行卡中的贓款數額較多,少則幾萬,多則數十萬,超過了ATM機單筆最高取款限額,多次取款具有一定風險。因此,他們便借用網銀“轉賬快、轉賬額度高、隱蔽性強”的特點,將贓款分割、轉移。
陳宏舉例說,不法分子將10萬元贓款通過網銀轉賬,平分到其他20張卡里,再通過佩戴假發、墨鏡等偽裝或是雇傭人員將贓款在不同地點、不同銀行一次性取出。
不法分子從何處得到這些網銀?在16日南寧警方通報的販賣銀行卡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吳某交代,他通過電話聯系,以1100至1200元的價格從位于浙江溫州的“上線”處購買由4張不同銀行的銀行卡、4個網銀優盾、一張真實銀行賬戶戶主信息的復制身份證組成的“套裝”,然后以1600至1800元每套的價格出售給“下線”。去年10月至今就賣出了70多套。
跳過“中間人”,遠在浙江的“上線”又是如何得到數量巨大、用真人信息注冊的網銀呢?辦案警官分析,一方面,“上線”利用外來務工人員法律意識淡薄、賺錢心切的特點,誘惑其辦理網銀;另一方面,犯罪團伙與銀行工作人員里應外合,大量辦理銀行卡。
在某大型銀行工作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銀行十分歡迎企業大批量辦理工資卡,這是一筆很大的現金流。“企業法人只需攜本人身份證、稅務登記證、組織機構代碼等相關證明,即可一次性為企業員工辦理多張銀行卡,其中存在個人信息被利用的可能。”這位知情人說。
另一方面,國有大型銀行業務面廣,一座三線城市有七、八十家營業網點,一線城市則多達百家以上。大范圍鋪開的業務面限制了監管力度,下屬營業網點幾乎“一把手說了算”,存在不小隱患。
切斷網絡詐騙鏈條面臨多重難題
網絡詐騙大多采用互聯網、電話交易,實施速度快,隱蔽性強,覆蓋面廣,利潤豐厚,這種新型詐騙方式引起不少業內人士的擔憂。
陳宏說,一方面,網絡犯罪的成本低、風險小,利用技術手段盜取的qq號、用不知情人身份辦理的銀行卡以及頻繁更換、沒有登記信息的電話號碼,給警方尋找源頭帶來了巨大困難。“在網絡上交易,電話中聯絡,異地、跨行取錢,網絡詐騙突破重重關卡,監管難度大。”
另一方面,較高的辦案成本給偵破帶來了困難。陳宏舉例說,不法分子在廣西詐騙,把得到的錢通過網上銀行轉到廣東的銀行,然后在云南雇人把錢取出來,這些環節需要干警多地奔波,與各地銀行、電信等多個部門協調取證,難度之大可想而知。“通過網銀,不法分子將贓款分散至多個不同銀行的賬戶中,加大了偵查工作量。”
實際上,針對網絡詐騙并非無法可依,但“取證難”在增加警方偵破難度的同時,也給受害者維權增加了難度。上海聯誠律師事務所律師田超鵬說,首先,受害人一般為普通人,發現上當受騙之后不知如何取證;其次,網絡詐騙犯在網上一般都以網名、化名掩蓋真實身份,當發生詐騙案件后,犯罪分子真實身份查證需國家檢察機關介入,一般個人不具備此調查能力;再次,即使查到詐騙犯并及時抓捕,由于其早已將贓款分散轉移或者揮霍一空,挽回損失難。
業內人士建議,針對網絡詐騙,單靠警方“單打獨斗”難以深入持久打擊,仍需要多方共同監管布控,其中銀行方面可以對網銀轉賬同地點、大批量轉賬的“異常賬號”進行重點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