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瓜咬一口,放進冰箱繼續長。這是市民劉先生發現的一幕,出差前,落在冰箱半截黃瓜,回來竟然長了一截手指長。1月 18日到20日記者也實驗求證,發現有一截沒洗過的黃瓜,掰斷處先是略黃,后又長出了淺綠色瓜肉 。對此專家分析 ,多半是因使用了一種叫“赤霉素”的調節劑 。
A 有的長個,有的長刺
1月17日,家住嶗山區的劉先生說,一周前自己出門時洗了根黃瓜,在外地一周,回來發現這根黃瓜長了約一截小拇指的長度。
1月18日下午,記者分別選取4根黃瓜,兩根來自超市,兩根來自菜市場。由于農藥 、催熟劑等在黃瓜皮上有殘留,記者并未清洗,而是將4根黃瓜分別對半掰斷,放入密封的食物袋中儲存。
1月19日下午,記者透過食物袋對比發現,來自超市的粗大黃瓜,斷裂處瓜肉略微發黃,黃瓜表皮則有內翻現象;菜市場買來的粗大黃瓜沒有明顯變化。1月20日下午,記者再次比對發現,超市的粗大黃瓜斷裂處果肉漸變成很淺的綠色,瓜肉變厚。記者清洗干凈后嘗了一口,發現味道沒有正常黃瓜的清香,而是有些苦澀;菜市場買的粗大黃瓜,斷裂處無明顯變化,但取出后更扎手了,黃瓜上長了幾個小刺。
黃瓜“長個”又長刺,究竟是個體現象還是普遍現象?1月21日記者來到勁松七路的早市上尋求答案。
從膠州來的菜農老張,種了20多年的菜,他對這些速生菜直撇嘴。“冬天吃大白菜,只在苗期用少量殺蟲劑,所以農殘少。但黃瓜早就成了四季菜,需求量大,很多人在大棚里都要打上一種叫‘920’的藥,也叫赤霉素。用了以后,成熟期甚至能提前一半,而且個頭大、賣相好。可打破自然規律,吃了對身體就不好了。除了黃瓜,市民們常吃的洋蔥、西紅柿、茄子、油菜等,都打這種藥 。尤其是黃瓜和西紅柿,在大棚里濕度大,還得打殺菌劑。這劑那劑的,都有刺激作用。”
B 農殘和化肥超標是主因
嶗山區蔬果種植專家、青島雷明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雷興賢感嘆說,自己種了30年的瓜果蔬菜,都沒打過藥。但因為北宅是山地,走的是精耕特色路線。市民需求的缺口太大,為滿足餐桌要求,很多反季蔬菜也不得不打農藥,否則上不來產量。
記者了解到,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相關的科學研究成果,確切證明單靠一些催熟劑就能讓摘下來的黃瓜再進行二次“發育”。一般來說,作物生長是需要光合作用積累養分,因此“黃瓜咬一口繼續長”,菜農也沒有準確的解釋。
1月21日下午,記者也就此問題咨詢了青島市農科院研究員胡維軍。他介紹說,這是因為黃瓜中積累的農殘和化肥超標所致。比如之前菜農們提到的920農藥 ,其實這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原理和激素差不多。舉例來說,如果這種調節劑用在黃瓜上,會使瓜體很快拔高,并且提高重量。黃瓜雖然外表更加喜人好看,但實際上生長所需的各種營養素,還是需要光合作用進行。但現在很多蔬菜提前上市,體內的農藥 、化肥或是各種調節制劑,還在不斷地分解中,就會產生繼續生長的現象,但口感卻差了許多。
市農科院的工作人員建議市民,買菜不能光看長相,有些個頭過大、顏色太亮太鮮艷,或是口感差異大的菜,要謹慎選購。
C 蔬菜先用鹽水泡再清洗
攝入農藥殘留,短期內雖無大礙,但長期積累 ,會導致肝腎負擔加重,為身體埋下隱患。胡維軍介紹說,導致黃瓜繼續生長的赤霉素,是一種生物型制劑,沒明顯副作用,國家也沒有出臺相應的限制使用標準。“市民如果洗不干凈并且長期攝入,一樣也會對身體造成危害。”
記者了解到,目前很多農戶們在對蔬菜的種植上,為追求產量只能加大各種制劑的使用量。種了30年菜的雷興賢建議說,市民們最好多花些時間在洗菜上,來好好預防。這方面怎樣做才更放心?記者隨后咨詢了嶗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員,據介紹,用自來水浸泡蔬菜20分鐘以上,再進行一定搓洗,用流水沖一番,就可以消除6成以上的農藥殘留。但是不少上班族做飯時間緊張,不妨用溫水沖洗,或是加入一定的鹽或者食用堿,這對清理農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高溫加熱也能分解農藥 ,因此做飯前可對一些蔬菜開水焯一下,并增加在鍋里翻炒的時間;對黃瓜、茄子這樣外皮農殘較多的蔬菜,最好去皮以后烹制。文/圖 記者 王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