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乳業巨頭陷入“雙氰胺門”,引發中國消費者擔憂
■新快報記者邱春燕 陸琨倩
新西蘭官方近日證實,恒天然集團乳制品檢測出雙氰胺(英文名DCD,也稱二聚氰胺)殘留。據業內專家透露,中國進口奶粉中有八成是來源于新西蘭。盡管該公司表示,這些殘留物不足以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但由于市面上多個“洋奶粉”品牌對奶源標注含糊不清,還是引發了消費者的擔憂。專家指出,應盡快填補雙氰胺的標準,讓消費者放心。國家質檢總局已緊急要求新西蘭相關部門盡快提供涉毒奶粉的二聚氰胺含量、批次等詳細情況。
恒天然
不召回不披露供應乳企
據外媒報道,全球最大乳制品出口國新西蘭奶制品被檢出含低量雙氰胺,而作為全球最大乳制品加工企業——新西蘭恒天然集團也是當中一涉事企業。報道中稱,之所以被檢出含DCD,新西蘭農民普遍會在牧場使用DCD,目的是防止硝酸鹽等對人體有害的肥料副產品流入河流或湖泊。報道中還稱,早在去年9月,新西蘭恒天然公司就已在產品中發現了二聚氰胺殘留,但卻“保密”了3個多月,因此備受媒體質疑。
昨日,新快報記者采訪了恒天然集團在華公司相關負責人,其首先承認確有此事,同時也解釋了公司之前之所以沒有對外公開此事件,是因從一開始就不認為這是食品安全問題。“由于新西蘭政府已得出結論,這些含有雙氰胺殘留的乳品也是安全可靠的,因此我們不會召回產品,目前仍照常銷售。”其表示,公司也不會對外公布這些原料供給哪些乳品企業生產。
洋奶粉
撇清與問題奶源關系
恒天然方面對于原料究竟供給了哪些乳品企業三緘其口,而在國內市場上的“洋奶粉”則只對產品標稱為“全進口”、“進口奶源”,對奶粉的具體“血統”更是多以含糊帶過,引發消費者的擔憂。但有媒體報道稱,涉嫌此事的新西蘭恒天然集團在國內有多個合作伙伴,包括明治、雅培、美贊臣、雅士利、惠氏等奶粉品牌。新快報記者昨日就此消息向這些奶粉生產商求證,其中明治相關負責人澄清稱,公司一直強調其奶源來自澳大利亞,且是在澳大利亞生產的原裝進口產品,從來未提及使用新西蘭原料;而雅培和惠氏等則均表態稱,確有使用恒天然的原料,但經過與新西蘭原料供應商的仔細核實,此次檢測出含有微量雙氰胺的相關批次產品原料并未供應給他們。
至于雅士利方面,則僅回應確與恒天然有合作關系,但未回應是否有使用據稱含雙氰胺殘留的9月份產出原料,只表示將高度關注雙氰胺標準及檢測方法。據悉,除已有產品使用新西蘭奶源外,雅士利與新西蘭奶源還將有莫大關聯:今年初,雅士利稱將投入巨資在新西蘭奶源核心區建廠。另外,2010年,光明乳業曾以3.82億元控股新西蘭乳企SynlaitMilk。
廣東省知名乳業專家王丁棉表示,中國消費者對進口奶源的需求,讓國內企業對在新西蘭等奶源豐富國家建廠、收購趨之若鶩,而此次雙氰胺事件很可能會影響到國內企業在新西蘭建廠的計劃實施。該事件是否會影響到這些國內乳企在新西蘭建廠的計劃實施?雅士利方面表示,新西蘭建廠計劃不會因此受到影響,而其他乳企對此則暫無回應。
質檢總局
要求新西蘭提供涉及奶粉品牌
除了可能涉“毒”的傳言外,還有媒體報道稱,目前廣州、上海、天津等地的質檢和海關部門正在約談部分進口企業,一旦查出問題后將采取措施就地封存。但新快報昨日采訪雅培、美贊臣、雅士利和惠氏等涉及品牌,其相關負責人均表示并未接到海關約談的通知。
記者獲悉,國家質檢總局已緊急與新西蘭相關部門取得聯系,要求對方盡快提供詳細信息,其中包括奶粉中檢出二聚氰胺物質的含量,涉及的奶粉具體品牌、產地、批次等具體情況。但對于是否會對各個奶粉品牌啟動二聚氰胺殘留量的檢測,國家衛生、質檢等部門尚未對此表態。
乳業分析師宋亮介紹,雖然二聚氰胺在國際上都沒有相關限量標準,但“二聚氰胺并不難檢測”,其是制造三聚氰胺的原料,含量達到多大對人體有害,還有待研究。有農業專家還表示,新西蘭把二聚氰胺噴灑在牧草上,是出于環保的初衷,防止硝酸鹽流入河流湖泊,而國內奶農還沒有這種“意識”,所以,新西蘭的這種情況“在國內奶源上應該不會存在”。
■名詞解釋
雙氰胺
也稱二聚氰胺,是一種白色棱形結晶性粉末,可用作三聚氰胺的生產原料及醫藥和染料中間體。實驗表明,三聚氰胺主要對膀胱和腎臟有影響,引發動物膀胱炎、膀胱結石、腎臟炎癥等。
對于此次乳品檢出雙氰胺殘留事件,新西蘭第一產業部聲明稱,本次檢測出的雙氰胺“毒性比食鹽還低”,民眾無需過度緊張。按照歐盟制訂的每日攝入限值,拿這次新西蘭檢出的雙氰胺最高值來折算,一個60公斤的成人每日要喝130升牛奶或者進食60公斤沖調的奶粉,才有可能達到歐盟限值,如果要導致健康問題還得喝更多。
■消費終端
洋奶粉未下架引消費者擔憂
新西蘭恒天然集團稱因產品安全,目前照常銷售的說法,引起了部分廣州媽媽的擔憂。廣州媽媽朱女士表示,看完報道后,自己還是挺擔心的,因為奶粉畢竟是家中寶寶的“口糧”,寶寶的腸胃等消化排毒系統也還不健全,她擔心在天天吃而且吃的量還不少的情況下,還是會對寶寶的健康有一定影響。昨日,鳳凰網上的一項相關調查顯示(20266人參與調查),有超過半數參與調查的網友認為,“進口奶粉也不一定安全”。
不過,記者也發現相比前兩年的奶粉行業的“三聚氰胺事件”、“性激素事件”等,此次事件被曝出后大家相對而言都比較淡定。網友“我不是衛斯理”稱,“新西蘭是將食品安全風險扼殺在搖籃里,同時向公眾公開處理過程。政府、企業、第三方檢測機構,你可以不相信一個人,一個企業組織,甚至一個政府,但是你沒有理由不信任一個嚴謹成熟的體制”。
對此,廣東省知名乳業專家王丁棉表示,據他了解此次恒天然乳品中的雙氰胺對消費者影響不大,一方面是因查出來含量很少,還不到歐盟限量標準的百分之一;其次雙氰胺本身是一種毒性很小的化工物質;第三恒天然等已查出殘留原因是奶農使用的農藥肥料方面含有雙氰胺,并已杜絕再使用,所以應該不會再出現這種問題。
■鏈接
“洋奶粉”安全關難過科學定標勢在必行
恒天然集團并不是第一個栽在安全關的乳制品企業。事實上,近年來,包括美贊臣“金屬門”、日產奶粉“缺碘門”在內的“洋奶粉”安全負面事件層出不窮。
國家質檢總局從2011年7月到2012年8月公布的每月進境不合格食品名單上,先后有34個批次超過270噸不合格進口奶粉被銷毀或退貨,其中以嬰幼兒奶粉居多。記者發現,包括德國產的“泓樂”、新西蘭產的“可益多”、澳大利亞的“亨氏”在內的多個品牌產品均“黑榜有名”。
中國農業大學[微博]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表示,根據目前已知情況分析判斷,此次新西蘭奶粉雙氰胺殘留事件并非是奶粉加工過程中蓄意添加,而是牧草使用了氮肥增效劑雙氰胺,奶牛吃了這種牧草后,在奶中殘留的。雙氰胺毒性小于三聚氰胺,消費者不必太驚慌。
但他強調,中外奶粉企業都應積極采取措施,在技術允許范圍內最大可能減少雙氰胺殘留值。同時他建議可以采取雙氰胺嬰兒奶粉每公斤1毫克的限量值標準來評估其安全風險。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