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有關國家政府對“馬肉丑聞”的調查還在繼續,真相尚未浮出水面。下一步應澄清四大要點。
首先,是食品標識問題、“嚴重的欺騙消費者行為”,還是食品安全問題?目前在歐洲市場,馬肉價格只及牛肉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如果只是生產商或銷售商為了降低成本,利欲熏心,“掛牛頭賣馬肉”、以次充好,那盡管問題的性質很嚴重,但似乎危害不是很大。可是,已經有英國、德國的專家認為,如果進入食品鏈的馬肉來自原本并非用于食用的馬,如果是體育項目用馬,那就可能被注射過止痛藥等化學品,那對食用者就有可能造成健康危害。英國環境大臣說:“這看上去像是加工環節里出現的粗心大意,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在這背后存在著國際性犯罪問題。”
其次,涉及的范圍究竟有多大?牛肉以及牛肉制品,是歐洲國家居民的主要食品之一,類似事件,是否只限于目前已知的供應商的違法行為?
第三,已經查出的“掛牛頭賣馬肉”事件,源頭究竟是哪兒?除了馬肉以外,有沒有別的肉以牛肉名義被擺上食物柜臺?被指稱為“禍源”的羅馬尼亞已開始調查,而該國現行的禁止馬驢拖車上道的法律,使得大批馬、驢被送進屠宰場,因此,“馬肉事件”中也不排除存在驢肉。羅馬尼亞政府表示,該國企業沒有任何不符合歐盟規定和標準的行為。有關數據表明,羅馬尼亞一年只生產6300噸馬肉,主要出口到法、德、意、荷等國。這對于歐盟其他國家的肉食品消費量而言,實在只是滄海一粟。僅法國一年的肉食消費量就在500萬噸左右。英國方面的調查,則發現了英格蘭和蘇格蘭屠宰馬的線索。如果還有其他國家涉及此事,那事件的復雜性還有可能加大。隨著調查的深入,在英國甚至發現牛肉丸子中混有豬肉,使這起食品事件有可能引發宗教風波,因為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禁食豬肉。
第四,歐洲的食品安全機制,還有哪些缺陷?歐洲的食品安全機制應該說還是相當健全的。食品特別是肉類制品的“溯源”機制,理論上講,保證了每一塊進入市場、最終進入消費者口中的食用肉,都能找到出處:在哪里出生、長大、“父母”是誰、在哪里被加工等等。也有媒體認為,如果不是歐盟嚴格的食品安全審查機制,此次“馬肉事件”也許根本就無法被曝光。但無論如何,“馬肉事件”再次敲響了食品安全的警鐘:在唯利是圖的商家面前,在事關人身健康的入口食品方面,怎么嚴格檢查、怎么詳細規定都不過分!
(本報布魯塞爾2月17日電 本報駐布魯塞爾記者 何 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