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上質檢“黑榜”仍不缺“忠心”買方
“問題校服”采購背后藏貓膩
在上海市質監局日前公布的學生服抽檢結果中,有6個批次不合格,其中上海歐霞時裝有限公司的1款產品甚至有致癌風險。值得注意的是,這家企業已多次登上質量“黑榜”。為什么屢上“黑榜”的“問題校服”依然不缺“忠心耿耿”的買方?究竟校服生產、流通、采購等一整套環節上,“糾結”在哪里?記者昨天對此做了一番調查采訪。
所謂“人脈”
“校服的銷售都是靠自己的‘人脈’打拼來的”——在接受媒體的采訪時,歐霞公司負責人如此公開表示。事實上,“人脈”兩字里暗藏著不少貓膩。
記者昨天聯系上一名曾為上海某所學校供應校服的相關人士,“我家里就開了間不大的服裝工廠,其實并不是只做校服,什么服裝都做一點。如果學校有重大活動要訂做統一服裝,也會找我們下單。”據他透露,這家工廠開在外地,因為自己曾是某學校的學生干部,所以和負責采購校服的老師“非常熟悉”。這名知情人并不諱言“回扣”,他告訴記者,“一般回扣的比例在1成左右,多的時候會給到2成甚至3成。”
廠商給的回扣究竟會落到誰的腰包里?難道回扣給的越多,就能拿到訂單?“每個學校的情況都不一樣的,哪個部門說了算就給哪個部門,但也不是誰給錢都會收,要看關系、看‘人脈’,一般都是熟人介紹,否則風險大。”按照他的說法,一些學校的校服采購多多少少都存在“灰色地帶”,“這都不用問,肯定要給回扣的。”
隨后記者又在網上搜索到幾家滬上從事校服生產企業的電話號碼,通過電話采訪,這些廠家的回答也印證了上述知情人的部分說法:大多數校服都是由學校向不同廠家直接定制,也有一部分是通過中間商向廠家定制,而這些生產校服的廠家有大有小,難免良莠不齊。有校服生產者還坦言,不同學校對校服質量的把關不盡相同,和廠家“關系好”的學校就會放松對校服的檢驗。
“制約”缺失
“市質監部門近年來的抽檢顯示,2008年校服的抽檢合格率在94.7%,2009年的時候降到80.8%,而到了去年,由于增加了標志標示項目,校服的抽檢合格率只有48.7%,不足一半。一些不合格的校服里面包含了諸如禁用的偶氮染料,如果長期穿可能會引起惡心、嘔吐,嚴重的甚至會導致癌癥。”市人大代表劉震華曾在今年上海兩會期間提交過一份名為“關注校園質量安全”的議案。在他看來,校服質量安全監管確實存在空白點。
有人將校服問題的“糾結點”指向“多頭監管”。對此,劉震華表示,“‘第一責任人’很明確,就是校服生產方,監管部門必須對其加強抽查力度;而在采購環節上,采購方也要把好‘驗收關’,主動向生產方索證索據,但這一過程缺少足夠有力的制約。”
“糾結”何解?
事實上,校服的采購過程已經受到不少質疑。在一些家長看來,提供校服的生產企業如何認定;企業是否按照產品質量標準生產,能否提供貨品檢驗報告等,他們往往都無從知曉。
“現在買校服基本是‘單項選擇’,向誰買,買什么全都由學校一方說了算。”劉震華認為,校服采購可以放權給學校,但校服質量不能只靠學校自己把關,學校應該向家長乃至社會公開校服的采購信息,讓整個采購過程更透明、更陽光。
他同時指出,除了校服之外,學校的室內裝修裝飾、教室照明用電、宿舍家具用品等也同樣存在安全隱患,應該引起社會各方的關注。“現在人們似乎還沒有意識到,孩子的身體健康與校園的環境、設施息息相關。采購涉及到學生的用品的時候,還要從源頭,從招投標上,消除涉及到學生的質量安全風險。”
劉震華表示,構筑完整的校園質量安全體系,做到有標準可依,才能切實做到保障學生的健康安全。 本報記者 唐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