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每逢假期出國購物悄然成風,“全球購”讓人歡喜讓人憂——
喜 品牌價格誘人 憂 售后服務缺乏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市民董先生小夫妻飛了趟瑞士,游覽之余,購買了一塊價值2萬多元人民幣的手表,大呼“賺了”:“出門前,在上海的店里看過同樣的手表,要貴一萬多元呢。”類似的情景,多次在我們的身邊上演。中國人的“全球購”正在給國外商家帶來巨大商機,也引發了對國人“國內掙錢國外花”、購買力外逃的話題。
國內外商品差價賺出旅游費
“看好款式、型號和價錢,到國外旅游的時候買。”把白領汪小姐稱作“購物狂”不算過分。處在青春妙齡的她,對購買各種國外奢侈品的興趣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上網瀏覽器的收藏夾里,裝滿了各種購物比價網站、論壇,以及國外知名服裝、化妝品品牌的官方網站。“這是我每天都會花上一兩個小時做的‘功課’。”
汪小姐坦言,以前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想盡辦法去買。可昂貴的價格屢次將她變成“卡奴”,要靠父母“出手相救”。如今不一樣了,她每年策劃一次出行,選擇目的地主要考慮兩點:一是“玩得好”,二是“買得好”。
“你別以為旅游和購物都要花錢,沒有在國內直接買便宜。我的目標是把出國旅游的費用賺回來。”馮小姐在一家銀行工作,今年春節去澳大利亞前做足了“案頭工作”,目標就是把近兩萬元的旅游費“賺”出來。怎么賺?就是在澳大利亞買東西總共花的錢,要比在國內買同樣東西便宜兩萬元以上。結果,滿載而歸的她做到了。
除了某些商品在國內價格太貴外,在國內買不到也是把消費者“逼”去海外購物的重要原因。由于在中國市場iPhone5無法做到全球同步上市,“果粉”張先生報了個自由行,專門跑了趟新加坡。
一些數碼產品歐洲貴于國內
雖然不少商品尤其是奢侈品在國外購買有價格優勢,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對于出國購物,許多市民的評價是“讓人歡喜讓人憂”。
記者聽到最多的,是“功課”沒做好,經常讓人“吃藥”。比如很多東西未必國外比國內便宜,像數碼產品在歐洲甚至貴于國內;并且國外商品按上架時間和促銷活動不同價格相差很大,如想省錢還是要提前做好“功課”。“有些商品的售后服務內外有別,碰到麻煩需要到購買地解決,可苦了我啦。”陳先生在國外買的照相機有點故障,找到廠商卻被告知無法獲得等同的售后服務。
此外,在許多人心目中,撿到便宜就是賺到錢。不少人買回了一大堆自己并不太需要的東西,回到家才后悔不已。汪小姐經常對著衣櫥和鞋柜發呆:“我屬于沖動型消費者。其實不少東西本不用買,買回來就放在這里睡覺,真是不值得。”
汪小姐后悔不已的同時樂在其中,可一些人已經厭倦了海外購物。“每次出國旅游,心里總想著帶了任務,不是給自己買,就是給別人帶。”這些人的感受是,在國外旅游,整天就是打電話、比價錢、挑式樣,玩也就是走馬觀花,沒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