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淼君 高逸平
寧波市公布2012年度乳制品抽檢結果
鮮奶抽檢合格率為何不足七成?
食品專家表示:倒查問題出在哪個環節很重要
昨天,寧波市藥監局向社會通報2012年下半年寧波市乳制品抽檢結果,全年共抽檢鮮奶(巴氏殺菌乳)、酸奶、純奶(超高溫滅菌奶)、嬰幼兒配方奶粉4個品種乳制品608批次;酸奶、純奶、奶粉合格率均為100%。但鮮奶共抽檢201批次,63批次不合格,合格率僅為68.66%;不合格指標主要為大腸菌群超標、β-內酰胺酶陽性兩項。
此前,有網友曝光一份《關于2012年寧波市乳制品評價性抽檢結果的通報》,詳細列出了不合格的具體品牌和批次,涉及省內部分知名奶制品企業,其中有家企業的鮮奶大腸桿菌超標達1000萬倍,一時間引來多方關注。
記者向寧波市藥監局求證,相關負責人表示,確實有一份通報上報給上級部門,但是否是該文件,他們不予正面回應。他們每年都會對乳制品進行抽檢,制定《評價性抽檢結果》,分析乳制品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隱患,以便質監、工商部門更好地監管。
抽檢是去年下半年進行的,但通報剛剛出爐。對于抽檢結果,企業有何說法?不合格指標對人體有哪些影響?記者就此采訪了多方人士。
部門抽檢
A
鮮奶合格率不足七成
對于這次抽檢的初衷,寧波市藥監局表示是為了更加客觀評價市場上乳制品的質量安全狀況,所以通過到大型超市以及家庭訂奶箱兩條途徑,進行抽樣檢查,發現鮮奶的合格率最低。
大型超市抽檢的鮮奶合格率為87.13%,家庭訂奶箱的鮮奶抽檢合格率為50.00%。鮮奶共抽檢4種包裝形式,從合格率分析,袋裝抽檢合格率最高,為84.21%,其次是紙盒裝,合格率76.82%,玻璃瓶裝為14.81%(詳見右下表)。
鮮奶合格率較低,原因是部分樣品檢出大腸菌群超標和β-內酰胺酶陽性。63批次不合格鮮奶中,大腸菌群超標41批次、β-內酰胺酶陽性40批次。鮮奶檢測項目包括大腸菌群、黃曲霉毒素M1、β-內酰胺酶、三聚氰胺、苯甲酸、山梨酸、無機砷、鉻等8項,其他6個項目均合格。
鮮奶不合格批次中,大腸桿菌超標最嚴重的超出標準1000萬倍,為寧波牛奶公司的高品鮮牛奶。
對于不合格的原因,檢測部門分析,造成鮮奶大腸菌群超標的可能原因包括:生乳在采集、貯存或運輸過程中被污染;生產加工過程中消毒殺菌不嚴;運輸、貯存、銷售鮮奶過程中冷鏈斷裂導致微生物繁殖。常溫下乳制品很容易導致微生物生長,家庭訂奶戶取奶不及時造成冷鏈斷裂是鮮奶大腸菌群超標的主要原因。據寧波市質監局報告,2012年該市質監部門共進行鮮奶出廠檢驗335批次,合格率100%。
導致鮮奶β-內酰胺酶陽性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內源性的,即由奶牛體內的耐藥菌株產生的,二是為降解牛乳中殘留的抗生素而外源性人為加入的。但目前尚無科學的檢驗鑒定方法區別這兩種來源的β-內酰胺酶。
企業回應
對抽檢結果有不同看法
昨天,本報記者聯系了部分被網絡曝光的奶企,這些企業表示也是看到網上的帖子才知道此事,并對抽檢結果也提出了疑問。
被網絡曝光的一家企業,共抽檢108個產品,36個不合格。其中,大腸菌群最高超標值超過標準限量值1000萬倍。
該企業每天賣出60萬份牛奶。其中,9成為鮮奶。
昨天,企業相關負責人的電話被打爆了,媒體接二連三地追問,1000萬倍和不合格的事。
“我自己也是今天才在網上看到這份文件,之前沒有接到官方的通知。”他表示。
不過,對于文件里的數據,他提出了質疑。為什么?“如果真是這樣,都臭氣熏天了!液體也凝固成固體。”他說。
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很可能抽檢地點有問題,不是在冷鏈情況下抽。”他說。大腸菌群,十分敏感,“離開冷鏈,菌就會瘋漲,20分鐘就增一倍。”
而冷藏的意識,不少消費者都不具備。“常溫對待,想喝就喝,不放在冰箱里。這樣,大腸菌很容易上升。”他說。
被網絡曝光的另一家企業共抽檢11個批次,3個批次不合格。
“怎么這個事還沒結束呢?”一接到記者電話,企業負責人就納悶地說。這其中,有一段周折的故事。
去年11月下旬,他們曾接到寧波市工商局的電話。“跟我們說,寧波食安辦抽到我們產品有問題,菌落超標。”負責人回憶。
但對此,“我們提出疑問,要求復檢。這些產品都是有檢測報告的,檢測為合格。”隨后,“我們趕到省里,寧波食安辦帶著留樣過去。”
時間到了今年1月,寧波工商給他們反饋。“說不合格是個案,可能是超市儲藏不當導致,他們對這家超市做了處罰。”該負責人說。
專家說法
C
醫學專家:
大腸桿菌
可以通過加熱殺滅
在聽說寧波市藥監局公布的乳制品抽驗情況后,一些消息靈通的網友馬上在網上發帖,表示難怪自己喝鮮奶會拉肚子,原來是大腸桿菌在作怪。
對于這個說法,記者咨詢了浙醫二院消化科主任醫師潘文勝,他說對于喝鮮奶導致的拉肚子的問題,要分兩種情況來看。
“在人群中有部分人是乳糖不耐受者,這部分人體內缺少一種乳糖的分解酶,所以富含乳糖的牛奶會導致拉肚子,這樣的人可以通過乳糖耐受檢測,發現是否耐受,如果不耐受,就要避免吃富含乳糖的食品。”潘醫生說。
另外一種拉肚子的情況,就和大腸桿菌相關了。大腸桿菌有許多種類,有的是細菌必須在特定條件下,才會導致人拉肚子,而有的病菌具有致病性,會導致人的腸壁發炎,導致拉肚子。在自然條件下,這些種類的細菌都普遍存在。
“要判斷是否是大腸桿菌引起的拉肚子,可以做一個糞便培養實驗,大約需要四天左右。”潘醫生說。
不過,對于大腸桿菌,大家也不用害怕,因為大腸桿菌最害怕煮沸了,如果溫度達到65℃以上,持續15分鐘以上,就能殺滅這些細菌。
對于β-內酰胺酶,潘醫生表示這是一種抗生素的分解酶,一般是由各種細菌產生的,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詞“耐藥性”就是這個酶導致的。但是至于這種酶對人體是否有危害,目前醫學研究上還是空白。
食品專家:
倒查問題出在
哪個環節很重要
對于這次寧波市食安辦對乳制品抽查出來的個別鮮奶大腸桿菌嚴重超標的情況,浙大食品與營養系教授葉興乾說:“原因很復雜,因為奶制品的原料質量、生產、儲存以及運輸等各個環節,如果一個環節出現疏漏,都有可能埋下隱患。”
葉教授說,目前國內流行的巴氏殺菌法對于溫度和時間都有嚴格要求,如果嚴格按照規定進行殺菌的鮮奶,理論上是不會有大腸桿菌的殘留。但是出于牛奶口感以及營養成分等方面考慮,殺菌的溫度及時間不可能無限延長,這時,如果原料中有大量的細菌,則在同一工藝下有可能會有一定細菌殘存。
如果在奶源采集上出現被高污染的情況,殘留的大腸桿菌數量會增多。如果在儲存以及運輸等環節上溫度不達標,大腸桿菌的繁殖能力又強,也會出現超標的情況。
“牛奶營養豐富,極易滋長細菌,加上巴氏殺菌奶需低溫流通和銷售,如果過程中溫度控制不好,很易出現問題。我覺得出現問題后,最重要的是及時追蹤溯源,查明問題所在,及時糾正。”葉教授說,經過多次的奶制品風波,大浪淘沙后留下的企業大多是大企業,希望能夠從這些負面消息中,不斷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