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恐慌”近年來在國內迅速蔓延,由于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不少消費者感到相當程度的困惑和恐慌,對國內食品無從選擇,也無法判斷其安全程度。由此,進口食品成為“避風港”,很多人認為,選擇進口食品,就是選擇安全。
從牛奶爆發安全危機開始,某電商大肆引進進口牛奶,開辟專欄,幾十種國內消費者從未聽說過的品牌紛紛上架,銷售火爆;奶粉市場方面,德國、日本、荷蘭、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的嬰兒配方奶粉一時間被中國人搶購一空,不少網絡代購賣家銷量都可達到一萬桶以上。然而,質量誰來保證呢?
在某購物論壇上,一位媽媽的帖子曾引起軒然大波,她表示,從某位知名賣家“××媽”店中購買的明治嬰兒配方奶粉,與朋友從日本帶回的產品,在色澤、口感方面大不相同,經專家判斷,確定是假貨。這個帖子摧毀了很多消費者的心理,很多媽媽表示“從寶寶生下來就一直買她家的奶粉”。帖子被廣泛轉載,一時間悲憤和痛恨充斥母嬰論壇。
據網友爆料稱,國內有收購進口奶粉罐子業務,50元一個,造假鏈條收回奶粉罐后,重新上水印,制造極其逼真的蓋子和封口,從外觀看難辨真假。而賣家拿到假貨后,并不全部替換,而是真真假假摻雜,讓人無從辨別。有內部人士表示,一般來說,對第一次購買的新買家,賣家會發放真品,等到其經人“鑒別”之后確認真品無疑,第二次購買時,再摻雜一部分假貨。
在進口食品的其他領域和渠道,各種造假也時有發生。筆者在一家超市內看到,一種名為×美的奶酪,中文標簽上寫明的原產國為“德國”,而條碼上注明的原產國代碼卻為693,這是海關通用的中國產地代碼,正確的德國產地代碼為400。也就是說,這種奶酪是在國內生產的,而非真正的“德國進口”。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其他食品上,某國外品牌的西梅,外包裝上原產地寫著美國,但是產地代碼也同為中國。
前不久,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質監局賽罕區分局在嘉宙生活超市內發現某“韓國大麥茶”,其中文商品標識顯示該產品的原產地為韓國,標注生產日期為2012年12月1日,而當時的日期是2012年11月19日。根據《食品標識管理規定》相關條款,該行為屬于偽造生產日期,執法人員當場對該批產品作封存處理。
消費者在選擇進口食品時,首先要看“準入證”,即CIQ(中國檢驗檢疫)標志,根據國家《進出口食品標簽管理辦法》的規定,進口食品標簽必須事先經過審核,取得進出口食品標簽審核證書。合格的進口食品還須符合出入境檢驗檢疫標準,具有由檢驗檢疫局出具的“進口食品衛生證書”,外包裝加注激光防偽“CIQ(中國檢驗檢疫)”標志;其次,應注意觀察產品的外包裝,注意有沒有破損。如有破損、脹袋、異物等現象,說明食品可能在運輸過程中受到了污染,食用后可能引起不適;再次,要觀察進口食品外包裝上所標識的保質期,注意“EXP”后面的日期,并核對中文標簽和外包裝上的日期,如有差別,要謹慎購買。最后,要觀察原產地代碼,注意區別“國產”與“進口”,防止花冤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