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消費者而言,去年食用油行業最值得期待的消息或為《食用植物調和油標準》將在2013年年初正式出臺。但有媒體報道,該國標可能在今年再度擱淺,正式出臺尚需時日。消費終端市場上可見的調和油品種有20余種,不僅讓消費者眼花繚亂,也讓調和油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在業內人士看來,調和油市場一直飽受著“亂調”的非議。日前,記者通過調查發現,食用調和油市場存在著價格亂、標示亂、品種亂等諸多問題。
價格參差不齊消費者莫名其妙
春節前幾天,每年都要去看望長輩的大學教師李先生照例來到超市糧油貨架前,可這次他卻不知道買哪種油才好。“每年過春節,我都會給我三叔家買一桶油送去,這個習慣已經堅持了十幾年!崩钕壬鷮H商報記者說,“今年花生油的價格又漲了,想挑一種經濟實惠的調和油,但由于品種多,價格亂,實在不知如何挑選!
超市貨架上擺著十幾種調和油,價格卻參差不齊,有50元1.8升的小桶油,也有50元5升的大桶油,李先生實在搞不懂:“同樣是調和油,差距咋就這么大呢?”
春節期間記者在北京華聯超市隨機抽選了14種食用調和油進行價格調查,結果發現來自魯花、金龍魚、福臨門、納福爾、阿格利司、胡姬花、龍大等7個品牌的調和油單位價格有很大的差距。14種食用調和油產品中,單位價格最高的品種為“魯花花生調和油”,1升裝售價34.5元,單位價格為34.5元/升;單位價格最低的品種為“福臨門天然谷物調和油”,5升裝售價56.9元,單位價格為11.38元/升。兩種產品價格相差3倍!安恢罏槭裁磧r格會差這么多,也不知道這些油有什么區別,選擇的時候主要還是看品牌。一般會買福臨門、金龍魚這種熟悉品牌的產品!惫韭殕T孫小姐對記者說。
記者在北京一家家樂福超市詢問食用油導購人員“為什么調和油的價格相差甚遠”時,得到的回復是:“像這種加了深海魚油的和加了橄欖油的調和油價格會高一些。”但該導購人員同時表示,“調和油的配料表上都不會標注出調和油中各種油的調和比例,所有的調和油都是如此!
記者又來到北京市海淀區西苑附近的一個大型農貿市場,一位賣糧油的攤販告訴記者:“調和油的價格通常比一般的花生油和大豆油要便宜不少,炒菜用還是比較實惠的!钡摂傌溚瑯颖硎,“配料表上都沒有標明調和比例!
記者通過對幾種熱銷的5升左右大桶食用油價格進行比對發現,非調和的花生油價格最高,而調和油的價格則根據調和的油種差異較大。在北京華聯超市銷售的三種大桶食用油中,魯花5S壓榨一級花生油5升裝售價153.9元,金龍魚深海魚油調和油5.5升裝售價89.9元,福臨門天然谷物調和油5升裝56.9元。同時,帶有橄欖調和油字樣的產品售價普遍高于一般調和油!伴蠙煊湍苘浕埽A防高血壓,價格自然會高一些!毕M者張女士告訴國際商報記者。張女士邊說邊拿起貨架上的一小瓶特級初榨橄欖油:“你看,這純橄欖油半升裝的每瓶就賣148元,橄欖油的調和油當然會貴一些!
可問題是究竟一桶5升的橄欖調和油中有多少橄欖油呢?按照商家的宣傳,比例肯定不少,一款售價為129.9元的5升裝多力橄欖葵花油的宣傳頁上這樣寫道:“精選進口的特級初榨橄欖油,融入葵花籽,特別適合煎、煮、炒、炸或涼拌等各種中式料理!逼渲小伴蠙煊腿谌肟ㄗ选钡谋硎鋈菀捉o消費者橄欖油比例較高的感覺。而其配料欄里只寫明了“葵花籽、特級初榨橄欖油”,同樣未標注出兩種油的比例。但如果和張女士拿的那瓶半升將近150元的純橄欖油比較換算,多力該款調和油中的“特級初榨橄欖油”比例最多占一成。
通過調查不難發現,目前的食用調和油零售市場中定價混亂的問題非常突出。其根源在于各商家在市場監管的空白地帶——調和比例上有較大的自由且模糊的余地。同時,部分商家利用這點,在宣傳上強調其產品中橄欖油、深海魚油等高檔油種的作用,誘導消費者,使他們忽略比例問題或誤認為高檔油含量較高。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同時也影響了調和油市場競爭環境。因此,《食用植物調和油標準》的早日出臺,不僅是對消費者呼聲的回應,也是對廣大食用調和油生產企業負責的體現。
食用調和油標識霧里看花食用調和油存在的另一方面問題在于包裝。通過調查記者發現,在終端市場銷售的調和油包裝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品名標注不清、配料順序不正確、包裝誤導消費者等。消費者選購調和油時應注意哪些標識,監管者又應在哪些方面加強對食用調和油包裝的監管力度呢?
隱晦的“調和”
2011年,新的《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7718-2011)替代了2004年的版本,其中重要的更新之一即是:“食品名稱應當反映食品的真實屬性,所使用的商品名稱不應對消費者產生誤導!
在食用調和油市場,部分產品并未直接在品名中注明“調和油”字樣。記者在超市調查中發現,不少調和油產品存在上述現象。當然,“調和油”字樣是否必須出現在產品顯著位置,不標注出“調和油”是否就會“對消費者產生誤導”還有待討論,但可以肯定的是,相關問題應在《食用植物調和油標準》出臺后得到解決,《標準》應對食用調和油品名作出規范。配料有玄機值得消費者注意的相關包裝規定是:“各種配料應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時加入量的遞減順序一一排列!边@一遞減原則同樣是《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明文規定的。知道了這一“配料遞減原則”,消費者即可自行判斷調和油中各項油品的大致比例。比如,國際商報記者在北京華聯超市調查中抽選的“金龍魚深海魚油調和油1.8升裝”的配料中依序注明:“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魚油、稻米油、芝麻油、橄欖油、亞麻籽油、食品添加劑、抗氧化劑”。魚油在12種配料中排在第6位。
但這并不說明魚油在在該產品中的含量就一定排名第6,因為《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中規定:“加入量不超過2%的配料可以不按遞減順序排列!
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阿格利司美樂橄欖芥花油”的配料中依序寫道:“特級冷榨橄欖油(希臘)、芥花油(中國江蘇)”。如此標注,說明該產品橄欖油含量高于芥花油,但該產品4.5升裝價格僅為88元,橄欖油含量能否達到相應比例,記者對此存疑。
另外,無論是橄欖油調和油還是深海魚油調和油,其在營養成分上都是以“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而著稱。橄欖油與傳統油脂的最大區別在于橄欖油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是所有油脂中最高的,其中的單不飽和脂肪酸能降低血清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含量,不改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甚至會提高),從而預防和阻止脂肪團的形成,預防心血管疾病。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加入了橄欖油或深海魚油的調和油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和普通食用油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相差無幾。比如,“多力牌橄欖葵花油”的配料中依序為“葵花籽、特級初榨橄欖油”,5升裝售價129.9元,在其營養成分表中標注:“每100克產品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為89克”。而在同一品牌的5升裝葵花籽中,“每100克產品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為88克”。橄欖葵花調和油僅比普通葵花籽每百克中多1克“不飽和脂肪酸”。
相似的,“金龍魚深海魚油調和油”中的“不飽和脂肪酸”每百克含量為88克。
由于調和油產品未能標注出各種食用油料在產品中的比例,消費者只能通過現有信息“揣測”產品中的成分含量和營養價值。顯然,這種現象也是不正常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行業對調和油配比方法諱莫如深的情況下,也有個別企業的產品率先向社會公開了配方。去年8月,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旗下金鼎品牌在京公布了新推出的食用調和油配方。金鼎向社會公布了該調和油的主要成分:包括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芝麻油、橄欖油、茶籽油8類,配比分別為47.50%、41.40%、6.00%、2.50%、1.00%、0.40%、0.60%、0.60%。
包裝宣傳易誤導
由于調和油配比方式不透明,一些調和油產品在包裝和宣傳上難免存在疑似夸大作用,誤導消費者的現象。
部分調和油產品在包裝上突出橄欖油或深海魚油特質和形象,并在廣告宣傳上著重描述部分成分的作用。比如有的產品在宣傳中稱:“亞麻油酸含量非常高,亞麻酸在體內可轉化為具有生命活性因子的DHP和EPA(深海魚油的主要成份)。DHP與大腦的發育息息相關。EPA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控制脂肪和膽固醇的含量,增強人體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減輕炎癥維持人體機能平衡”,“產品富含歐米茄3和歐米茄6單不飽和脂肪酸”等,而產品成分配比不標明,這種表述總給人以偏概全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