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辦官員稱檢測結果早一天晚一天公布沒關系
早報記者 陸玫 葛熔金
2月26日傍晚,寧波食安辦公布一份《通報》,稱對當地去年銷售的乳制品抽檢,共抽檢鮮奶(巴氏殺菌乳)、酸奶、純奶(超高溫滅菌奶)、嬰幼兒配方奶粉4個品種608批次。結果顯示,201批次鮮奶(巴氏殺菌乳)中有63批次不合格,合格率僅68.7%,其中,在大型超市抽檢的101批次鮮奶有13批次不合格;在家庭訂奶箱抽檢的100批次有50批次不合格。
然而,早報記者采訪發現,這次抽檢去年進行、今年1月拿到檢測報告,而官方直到2月26日才向社會通報——而2月25日,網友“生煎”已在當地論壇披露“2012年寧波奶制品抽檢不合格清單”。
“不想搞得大家人心惶惶”
寧波食安辦有關負責人稱,抽檢在去年8-11月進行,查出不合格鮮奶集中在8-9月。然而“家庭訂奶箱鮮奶僅半數合格、大腸菌群最高超標1000萬倍”的檢測報告今年2月26日才發布?
2月27日下午,該市食安辦某負責人表示:“今年1月拿到檢測報告,本來想在2月初公布,考慮到臨近春節,節前公布的話,春節怎么過?不想搞得大家人心惶惶,反正是趨勢分析,早一天晚一天公布沒關系。”
受托檢測的寧波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技術人員表示,本次抽檢樣品由食安辦提供,由中心下屬的食品安全監測分中心進行檢測,“按規定,檢測周期為7-10個工作日,實際操作可能還不需要這么長時間。”
發布《通報》當天,該市食安辦人士曾表示:“食安辦每年對乳制品抽檢一次,就結果寫材料,分析乳制品存在的食品安全隱患,提供給質監、工商。食安辦不直接與企業聯系,也不直接監管。”
然而,該市質監局辦公室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是在網帖曝光的同時收到的《通報》。“每周都對寧波牛奶集團的出廠產品進行重點項目檢測、每月進行全項目檢測,去年檢測335批次,合格率100%。他認為,可能質監是在出廠環節檢測,食安辦則從訂奶戶、超市抽檢,影響因素有很多,8月這么熱,樣品離開冷藏環境容易造成大腸桿菌繁殖。”
抽檢方式遭質疑
據了解,食安辦抽檢鮮奶樣本時模仿訂戶取奶習慣,有時中午取、有時下午取、有時一兩天后取。
對抽檢結果,寧波牛奶集團2月27日回應稱,有關部門、檢測機構去年8、9月對訂戶奶箱等渠道進行的抽查是在酷暑時進行的,發現一些質量問題,我們也是剛剛知道消息。這說明鮮奶在脫離2℃~6℃保存溫度下,因失去防護而影響質量,不能代表我司2012年全年產品整體質量。“對產品被檢出β-內酰胺酶陽性,該公司稱這是內源性的,屬牛體本身產奶過程帶入的,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我司承諾:絕不會添加β-內酰胺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