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批裝滿干邑的集裝箱滯留在深圳港
【環球網綜合報道】據法國《夏朗德自由報》2月27日報道,法國出口中國的干邑因被檢出塑化劑超標,被中國海關禁止入境,現有大批裝滿干邑的集裝箱滯留在深圳港,將被不定期運回法國。
幾個星期以來,法國各大干邑品牌都面臨著中國酒類塑化劑含量新標的嚴峻考驗,而最近中國政府提倡的節儉之風更使法國高端奢侈品牌酒類出口中國的局面雪上加霜。
據悉,中國是法國干邑的最大消費市場,是帶動干邑地區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法國每年銷往中國的干邑約有4000萬瓶,其中2260萬瓶是直接運往中國的。而運往新加坡的3000萬瓶有80%只是在新加坡過境后進入中國。目前干邑所面臨的塑化劑危機無疑使干邑地區的葡萄酒行業遭遇重創。
本次檢測超標的酞酸鹽是塑化劑的一種,被廣泛應用于塑料生產中,尤其是塑料管道中。歐洲幾年前就對其進行嚴格控制,而在中國,這場戰爭則是由去年11月發生的白酒塑化劑事件而起。因在白酒中檢測出了超高含量的塑化劑,此后中國制定了新的白酒塑化劑含量標準,并對進口酒類產品同樣實行嚴格的檢測,法國的酒類產品受新標影響極大。
“一個嚴峻的貿易問題”
中國海關部門對于新標的執行毫不馬虎。有消息來源稱,中國春節前夕,已經有三個品牌的法國干邑蒙受了損失,雷米 馬丁(Remy Martin,即人頭馬)、卡慕(Camus)和法拉賓(Frapin)均有部分產品被滯留在海關無法入境,因這些產品——主要是年份較早的干邑——被檢測出酞酸鹽超出30 mg/kg的標準。
這些被海關扣留的干邑數量十分龐大,據一位熟知中國市場的專業人士分析,“這會引起嚴峻的貿易問題,這些貨物本來是要用于供給節后市場的,現在成了大難題。”
然而,法國廠商們出于擔心造成更壞的影響,均在官方言論上盡力將事件最小化,甚至矢口否認。例如人頭馬CEO,Patrick Piana宣稱:“我們公司的出口一直處于正軌。”另有某貿易公司管理人員稱:“這主要是中國國內的政策問題,不是十分嚴重,而且會解決的。”
葡萄種植者們不在意"塑化劑"
塑化劑之所以會出現在酒中,主要是由于生產過程中將酒從不同容器中通過管道轉移所致。因為干邑的酒精含量較高,具有一定的腐蝕性,在酒接觸塑料管道后經過鹽析作用將酞酸鹽分子轉移到酒里。
“這一點公司早就提醒過我們,但問題是那些葡萄種植者們根本不在意。”一名人頭馬公司的送貨員如是說。現在,中國酒類新標準使他們不得不直視這一問題。法國的葡萄種植者和葡萄酒釀造者們正在考慮使用不含有塑化劑的管道,但技術人員稱“這種管道價格十分昂貴”,一些釀造者使用含有塑化劑的管道成本要低得多。
實驗室檢測中心爆滿
因為這一事件,法國的許多實驗室和檢測中心最近人滿為患。干邑的生產者和銷售者們紛紛將自己的產品送到實驗室進行檢測,看其是否能夠符合中國新制定的塑化劑含量標準。干邑地區的LEC實驗室技術負責人Betrand Leauté向記者說道:“幾個星期以來,我們這兒都擠滿了人。這個市場(中國)太重要了,我們必須找到解決的辦法。”也有釀造者持懷疑態度:“對于新釀的酒,換了好的管道自然不成問題。但對于那些已經有些年份的,能怎么辦?新標準永遠都達不到!”
酞酸鹽能擾亂內分泌系統
酞酸鹽是塑化劑的一種,被廣泛應用于工業生產中,加入塑料或其他材料能增加其柔韌性,容易加工。最常見于聚氯乙烯中,也見用于化妝品中。
在歐洲,酞酸鹽被禁止用于兒童玩具和食品包裝中,研究表明,其過量或集中時具有毒性。它可以引起男子生殖能力下降,睪丸萎縮,對胎兒有致畸作用,同時還會干擾人體內分泌系統。(實習編譯 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