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3月2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2008年發生的三聚氰胺事件不僅擊倒了三鹿,也重創國內消費者對國產奶粉品牌的信任。正是看到了其中的商機,一些中國人在海外注冊商標,委托國外代工廠負責生產,而產品則專門銷往國內。
最近第一財經日報就報道說,目前在中國市場銷售的上百個進口奶粉品牌中,有將近八成采取這樣的操作手法。報道中,乳業專家王丁棉表示,這部分品牌在海外沒有市場和知名度,只是國內一部分人到海外注冊一家公司,搞一個非常“洋氣”的名字,利用當地一些奶粉生產廠家代工生產,再轉銷國內,國內目前近一百個進口奶粉品牌,保守估計有六七十家以上都是這種操作模式。
經濟之聲昨天聯系到一位定居瑞士、對奶粉代購行業有深入了解的華人,她對瑞士當地的情況進行了說明。她說,因為嚴格的質檢體系,中國人很難在瑞士生產奶粉再出口銷售;哪怕在瑞士本地,也只有三四個品牌有資格生產嬰幼兒奶粉。
同時,她告訴記者,比較常見的情況是,國內商家利用信息的不對稱,進口瑞士的一般奶粉,再告訴國內消費者是嬰幼兒專用奶粉。其實,這些奶粉在瑞士,要么是普通的成人奶粉,要么只被允許用做糖和巧克力的原料。
香港昨天正式對離境人士攜帶出境的奶粉數量進行限制。而新西蘭、德國最近,也都開始出臺奶粉的限購政策。一方面是國際市場嬰兒奶粉供給減少,一方面是國內對高質量嬰兒奶粉的需求日益增高,必然給不良商家帶來可乘之機。有的利用信息差,把普通奶粉賣給對外國市場不了解的國內消費者;有的利用監管漏洞,把國外代工廠生產的奶粉銷往國內。需要提醒消費者的是,購買境外嬰幼兒奶粉,一定要摸清國外市場行情,對奶粉生產企業和品牌做透徹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