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吁企業改進生產技術 消費者盡可能少購買PET材質瓶裝飲料
近日,搜狐健康對12個品牌飲品和調味品的塑料瓶體進行了銻殘留的檢測,發現9種PET(聚酯)材質的塑料瓶含有致癌物——重金屬銻,其中不乏知名品牌產品。
與此同時,中國飲料工業協會則回應稱,此次檢測所使用的方法并非國家標準所規定的方法,因此不具有科學性。
文/記者謝綺珊 實習生魏鑫
檢測顯示,PET是目前飲品使用最多的包材。然而,在本次檢測中,9個PET材料的塑料瓶均檢出銻。
關于“PET塑料瓶殘留銻”,搜狐健康發布聲明表示,曾有國外研究機構報道,聚酯(PET)瓶中含有銻,且銻的析出存在潛在安全隱患。為驗證這一報道,搜狐健康做了此次檢測。本次送檢機構為北京服裝學院材料學院,采用專業檢測儀器,所獲得數據真實、客觀。同時,搜狐健康表示,本次檢測只為告訴網友PET材質塑料瓶含有重金屬銻,且PET中銻的析出可能存在潛在安全隱患,不說明檢測產品PET瓶內的飲料、調味品等存在質量問題。
此次搜狐健康同批送檢的塑料瓶中,HDPE和PP材料制成的瓶體則未檢出銻。從評測結果來看,選擇HDPE和PP的安全系數要高一些。在塑料瓶的底部,均有三角形標志,其中的數字即代表塑料的種類。數字1代表PET,數字2代表HDPE,數字5代表PP。
在檢測公布之后,3月8日,中國飲料工業協會回應稱,搜狐健康頻道聯合國[微博]家權威機構所采用的檢測方法并非國家標準所規定的方法,同時公布的數據未標明單位,不具有科學性,不能作為判斷產品是否合格的依據。
專家提醒:
少喝PET包裝
的酸性飲料
昨天,負責此次檢測的服裝學院材料學院副教授龔龑說,塑料材質中PET的銻殘留最多,由于在PET的合成過程中,銻是常用的催化劑。三四十年前我們引進日本的技術,到現在一直沿用,但銻的大量使用危害是很大的,銻可以析出至飲料中,尤其可樂等酸性飲料容易溶解重金屬。
“在檢測中我們發現,相對便宜的品牌產品的塑料瓶銻含量更高,這其中可能存在一次再生、二次再生的問題。目前國內有關飲料瓶中銻含量的標準肯定是不嚴格的,沿用的還是1991年的標準。”龔龑說,“用銻作為催化劑生產PET材質塑料瓶,效果好且相對便宜,我們把結果披露出來以后,確實會對行業產生一些影響,但從環保角度考慮,我們呼吁商家應該從技術上作出改進,積極減少氧化銻作為催化劑的使用,改用鈦系催化劑合成PET。”
據介紹,三價銻具有致癌作用,高溫、酸性(堿性)飲料、長時間存放,這些都是促進銻從包裝向飲料轉移的有利因素。如果所盛裝的是酸性物質,銻更容易加速析出。要遠離“銻”害,就盡可能少喝PET包裝的酸性(堿性)飲料,同時注意選擇離生產日期近的、儲存條件良好的產品。
食品安全專家董金獅說,在現行標準滯后的情況下,合格不一定安全,消費者要睜大眼睛看小字,注意看好飲料瓶材質,盡可能少購買PET材質瓶裝飲料。
此外,龔龑介紹,廢舊PET塑料瓶再生利用進入紡織行業已經長達10多年,用6個可樂瓶子就能做一件化纖服裝。
銻(Sb):
有毒有刺激性
銻,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數為51,屬ⅤA族金屬元素。元素符號Sb。銀白色有光澤硬而脆的金屬。有毒,最小致死量(大鼠,腹腔)100mg/kg。有刺激性。傳說古代西方曾有很多人試圖服用含銻的輝銻礦來治療癩病,結果病情惡化,一個個地死去。
據介紹,銻對于人體危害取決于累積量是否超標,和吸煙一樣,它對于人的危害要長時間才能體現出來。塑料瓶與服裝都是人們日常接觸的,就算產品達標,長期下來也無法排除銻對人體的潛在風險。
相關:
一次性筷子泡出
“黃湯”,你敢用嗎?
本報訊 (記者楊洋 實習生何麗麗)3月17日晚,當紅影星黃渤微博曬出自己在外用餐的遭遇,他拆開包裝精美的一次性筷子,在熱水中涮了涮,就出現刺鼻的味道,連水都變成了黃色。“不用一次性筷子不是環保是保命啊!”黃渤如此感嘆。
黃湯到底怎么回事?知情者“自然大學”發起人馮永鋒解釋,“黃湯”的罪魁禍首是硫磺。為了讓一次性筷子更美觀,有些生產廠家會在生產一次性筷子的過程中,增加硫磺熏蒸的步驟,這對筷子起到“漂白”的作用,就跟銀耳漂白是一個道理。“而且一次性筷子多為小作坊生產,監管比較困難。”馮永峰補充說。
廣東一位一次性筷子經銷商何先生向記者透露,目前市場上的一次性筷子絕大部分都不合格,或是含有違法添加劑,或是菌落總數超標,或是倉儲過程保存不當等等。一次性筷子主要向做餐飲的小店鋪和酒店食肆銷售。何先生說:“中小餐館特別喜歡使用一次性餐具,因為如果食客因餐具衛生出事,責任都在一次性餐具生產廠家而不在餐館。”
面對這一現實,“行動派”網友提出:以后去哪兒都自帶餐具,明天就買。網友王鈺權說:以后還是咱們隨身攜帶筷子吧,用著方便環保還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