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追蹤假牛肉到勾莊
行話“五香肉”就是假牛肉
制假方式:豬肉用大機器滾過,在肉糜中摻加淀粉與添加劑制成,供貨源頭來自省外
一整塊拳頭大小的熟牛肉,無論從肉的外觀、顏色,還是香味上,就是一塊很標準的牛肉;但是檢測結果卻透露了秘密:這塊肉里面根本沒有牛的成分,其實是一塊偽裝得很好的假牛肉。
牛肉比豬肉貴,那么將豬肉“化妝”成牛肉銷售,所謂“掛豬肉賣牛肉”。那么,這些豬肉是如何精心“化妝”并流通到市民餐桌的?本報記者順著采樣點,一步步追溯到源頭。調查的過程頗費周折,在兩周時間里,記者周旋于小販、大小批發商之間,在謊言與真心話之間,經歷了一場追肉記。
記者開始這條線的調查,先從取樣的那家店入手。
這是蕭山一家中型農貿市場,鄰近工廠和居民區,每天早上6點開始,人群川流不息。
一字排開的鹵味攤中,居中的“新四川 麻辣味”店生意看起來不錯,這是家夫妻店,店主三十剛出頭。
店里的品種很豐富,熟牛肉、羊肉、烤雞烤鴨近20個品種。樣本一號的那塊假牛肉就是從這家店里隨機采樣的。
老板安徽人,夫婦倆經營這家店兩三年了,生意不錯。除了就近的居民,他們的熟牛肉還供應周圍的好幾家面店、快餐店。
老板說,這些牛肉的原料是從批發市場進的貨,有勾莊物流中心,也有蕭山的長山批發市場。“一般去長山比較多,這里騎電瓶車去比較近。”
批發來的牛肉都是半成品,在水里煮過的,半生半熟的。老板自稱有秘方,自己將半成品加工一下再賣。“一般都在這個鍋里燒的。”他指著店里一角的煤氣灶說。
當問及現在是不是有牛肉摻假的情況,一旁的老板娘愣了一下,“好像有的”。
當記者提出想跟著他們去進貨時,老板娘以各種不方便推掉了。
不過在同行趙某看來,上面那位老板應該沒說真話。
“肯定有問題。”趙某憑直覺。趙某是蕭山另一家大型農貿市場的熟食批發商,做了近十年,經營各類熟食,包括鹵牛肉,主要供應各類飯店,生意還挺不錯的。
“牛肉按照原料40元/斤的進價,再加工成熟牛肉,光成本至少要48元。”趙某推斷,這里還沒算上攤位租金、人工成本和利潤。“他們進的肉,應該就是這種肉。”他指著攤位上一大盤肉說。
這肉半生半熟,看起來顏色有點異樣,介于熟豬肉和熟牛肉之間,聞起來沒什么味道,根本沒有牛肉的香味。不過,價格很實惠,20元/斤,他自己進貨價格就要19元/斤。
假牛肉的銷路不錯。“很多鹵味店、夜宵店、小飯店都是從我這里進的貨,他們當牛肉去賣的。做生意的總要賺錢的,畢竟真的牛肉貴啊。”
“說實話,我自己在賣也不知道是什么,摻了什么東西,反正不是牛肉。”趙某說。
他透露,一般自己吃肯定不建議買這種肉,因為加過香精什么的,“吃不得的。”
在這家大型菜場,好幾家熟食攤都在批發賣這種假牛肉,大家都賣得“心安理得”。至于進貨渠道,趙某說,這種(假牛肉)不用去進的,一個電話就送過來了。
輾轉一個多星期,根據線人的爆料,市場上的便宜牛肉其中肯定有“名堂”。于是,記者跟隨前去進貨的張老板一探究竟。
杭州勾莊,包裹嚴實的物流車進進出出,一片忙碌。
冷凍品區二樓,轉到一家江蘇的肉制品廠,我們停下腳步,這里的貨品更簡單,除了幾箱各式各樣的香腸,還有一箱牛腱子、一箱生牛肉,價格分別為一箱(10公斤)540元和450元。攤主是一名30歲左右的年輕人。
看著記者和另一位朋友像潛在的大客戶,攤主倒也熱情,話也多了起來。他說,便宜“肉”貨是有的,基本都不放出來。價格每箱320元(10公斤),都是半生半熟的,因為全生的做不出來(那種效果)。
問:“這肉不會有問題吧?”
答:“出問題不出問題,我不敢說,看你們燒的技術了。”
問:“要加什么東西嗎?”
答:“牛肉香精吧。”
問:“那假的能吃出來嗎?”
答:“基本吃不出來的。”
問:“那這肉到底啥做的?”
答:“豬肉、馬肉,什么都有,反正我不建議買,現在食品搞得這么嚴,出了問題很麻煩,廠家也怕。”
經過記者再三要求,表示想看下貨,攤主打了個電話,說帶箱樣品過來。讓我們先去別家看看。
大概二十分鐘后,這種神秘的肉現身了——它有個特殊的名字:五香肉。
這個肉放在一個紙箱子,剛從冷庫里拿出來。打開一看,跟一旁的牛肉差別不大,只是顏色稍微暗一點,聞著沒什么香味。
記者留意到,箱子外面的配料表上寫著豬肉、鹽,添加劑上寫著:亞硝酸納。(亞硝酸鈉,在肉類制品加工中用作發色劑、防微生物劑、防腐劑,被稱為工業鹽。有較強毒性,容易致癌。)箱子外面還標有生產廠家。
“豬肉哪有這么粗的紋理,加了淀粉的,肉用大機器滾過的。”攤主說。“除了色差有點,其他沒什么差別。燒過之后,真假(牛肉)摻在一起賣,或者切成片,應該沒問題!”攤主這么建議。
為什么叫五香肉?
老板笑著說:“這個是行規,假的(牛肉)現在一般都寫五香肉,打個擦邊球。”
在這個行業做了多年,假牛肉在上述攤主看來并不是什么新玩意。
在相隔不遠的另一個凍品攤位,這個假牛肉的秘密又被剝開了一層。
“這種豬肉,其實就是母豬肉。”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板一語道破天機。這名老板五十出頭,在這個市場經營了七八年,生意做得也不錯。“母豬肉便宜啊。”
“貨都不放出來的,一般生面孔我們都不賣的。”老板口中的貨,就是假牛肉。他家賣的牛腱子,其實就是母豬腱子。
牛腱子一箱(20公斤)640元,每斤16元。而正品要900多元一箱(20公斤),每斤差價9元。
經過記者多次要求,老板勉強地從倉庫拿了一箱“牛腱子”樣品。這些腱子都是真空包裝,全生的,沒有經過任何加工。
“腱子長得差不多的,絕對看不出來的。”老板說:“這個(豬腱子)鹵味店里賣得比較多。”
“去買點調味料,味道燒得好一點,顏色深一點,看不出來的。”該老板建議,別人賣55元一斤,你就稍微賣便宜點,現在很多超市里都有這種(假牛腱子)賣,我一眼看出來了。
在另外一個攤位上,記者還看到一種便宜的“牛肉”,是半生半熟的,看上去有點粉色,每箱(10公斤)價格在300~330元。
“實話說,那種是染了東西的。”老板所說的東西,就是亞硝酸鈉和色素。因為老母豬肉肉質粗、味臊,按一般烹飪方法,炒不熟、煮不爛,吃起來有股腥臊味。
哪里有那么多的母豬肉?據了解,供貨源頭基本都在省外。“全國各地都有,遠的有山東、河南、東北,近的從江西、江蘇送來。”
《生豬屠宰產品品質檢驗規程》、《生豬屠宰管理條例》規定,1、屠宰時要注明是母豬肉還是公豬肉,并蓋章;2、種豬不允許鮮銷,而且不允許將其生產成其他肉制品,也不允許用在餐館、食堂等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