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場進口水果上貼著的“洋標簽”淘寶網上一分錢就能買到
網上假冒“洋標簽”一分錢一個 官方回應稱該標簽不由中國政府機構管理———
觀察動機 近日,一則“買進口水果看清標簽:8開頭5位碼是轉基因產品”的微博引起網友的關注。記者調查發現,很多進口水果上都有一種神秘標簽代碼,在國外,這些代碼確實代表有機、雜交、轉基因等特殊含義,不過由于貼上標簽可以幫助水果提高“身價”,一些網店已經開始賣仿制的假標簽。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表示,進口水果上的代碼不由政府機構管理,也不強制執行,消費者要謹慎分辨。
現場
進口水果標上神秘代碼
在北京BHG、華潤OLE等大型超市,進口水果多數被放在單獨的冷藏柜中集中展示和售賣。記者注意到,多數進口水果上都貼著帶有數字的標簽,這些標簽代碼共四位數字,以3或4開頭的居多。
進口水果大多貼有一個橢圓形的小標簽,格式大同小異:最上方用英文寫著產品名稱,中間標有一串神秘的數字代碼,數字下面是出產地的簡稱。
在新光天地地下超市里,美國進口的紅蛇果代碼為4016,墨西哥牛油果代碼是4046,橙子的代碼是3108,但并非每一個水果上都貼有這個標簽,比如在冷藏貨架上,青蘋果被打包成4個一組的包裝,有的青蘋果上貼有一個標簽,有的干脆就找不到標簽代碼。
記者向超市導購員詢問是否知道這些代碼的含義,多名導購員均表示“不太清楚”。有導購員表示,“水果在進貨時就貼了標簽的,我們只負責包裝。”
不過,網上對PLU碼的解讀說法不一。有網友稱“3字開頭的表示噴過農藥,4字開頭的表示是轉基因水果,5字開頭的是雜交水果”。也有網友說,PLU碼多是四位,通常以“3”和“4”開頭,代表這個農作物是用傳統的方法種植。如果是五位碼,而且以“9”打頭,則表明是有機農產品;如果以“8”開頭,則是轉基因產品。
調查
標簽可定制每張一分錢
記者走訪調查發現,除了進口水果會貼上標簽,市場上越來越多的國產水果也在貼標簽。很多消費者也習慣性地認為,貼上標簽的水果更高級,價錢應該更高。但大洋路市場一位水果經銷商告訴記者,這些水果標簽其實“信不過”。
據這位商戶透露,貼標簽的不一定是進口水果,這已成為行業“公開的秘密”。他告訴記者,進口水果因為品種好、賣相好,通常更受顧客信賴和歡迎,價格也更高。但有些“漂亮”的國產水果,商家一給它貼上“洋標簽”,立馬就可以按高出原價好幾倍的價格出售。
記者昨天在淘寶網[微博]搜索了關鍵詞“水果標簽”,發現不少賣家出售和批發水果商標貼紙,其中就包括印有“PLU碼”的進口水果標簽。
一位來自廣州東莞的賣家,聲稱可以訂做任何款式的標簽,“除了現貨,還可以按客戶需要定制。標簽很便宜,一張一分錢。”一些通用進口水果標簽成交記錄顯示,30天已經售出10000件。
這位賣家表示,隨著夏天來臨水果大批量上市,他的生意最近也不錯。“這事明擺著啊,你貼上標簽后,水果的價格可以翻一番,甚至翻幾番。”
對話
水果批發商成批購買進口通用標簽
市面上水果貼的“洋標簽”種類繁多,昨天淘寶網上一位印刷標簽的店主表示,這種洋標簽生意很好,有標簽就顯得高檔了,而且不會有人查。
記者:您店鋪里標明可以定制進口水果的標簽?
店主:有現貨,提供樣板也可以定做。通常定做在一萬個以上。
記者:sunkist4012、sunkist3107、sunkist3108,這些為何被稱為通用標簽?會不會有市場部門的人檢查?
店主:進口的水果就新奇士和新西蘭佳沛兩個品牌知名度高點,通常買水果的人都不懂,有標簽就顯得高檔了。如果你要帶條碼的那種標簽,首先我做不了能掃出數據的這種,其次既然有條碼就是讓人掃的,應該會有人查。不過選擇通用的這種就不會被查,因為我賣出去很多了。
記者:我看您這邊標簽銷售的成交量挺大的啊,北京的買家多不多?
店主:夏天是水果季節嘛,現在什么都講究包裝了,呵呵。很多客人都是定做的,因為有些品牌是打上他們自己的。我這里還真沒有北京的訂單,其他省份,比如山東、安徽、廣西、廣東的訂單很多,都是批發商在買,所以可能這些水果也會流通到北京去。
官方說法
代碼有特殊含義但中國政府不強制執行
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動植處科長盧廣告訴記者,這是PLU碼(PriceLook-Upcode),由美國的生鮮產品運銷協會1990年為生鮮農產品開發的一套標準化編碼系統,通常由4位或5位數字組成。每個PLU碼代表一特定品種、規格或等級及產區之組合。
常規種植的農產品一般為4位數字,在3000-4000系列之間隨機分配。有機或轉基因產品加1位數字前綴:如以9開頭,則代表有機農產品;如果以8開頭,則代表轉基因產品。目前共有超過1400個PLU碼,具體可在其網站上查詢。
“其實,進口水果的品質與PLU碼并無直接關系。進口水果需經過嚴格檢測,但這個標簽并不在檢查范圍內。”盧科長表示,PLU編碼系統主要用于商業上的銷售存貨管理,完全是自愿參加的,并不由政府機構管理,也不強制執行。消費者在購買進口水果時,應該謹慎選擇。文/本報記者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