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公司近日在其官網開放小米智能電視搶購活動,3000臺小米電視瞬間便宣告售罄。然而,隨后有網友稱該次“小米電視搶購”存在虛假行為,或是一場騙局,連日來引發各界關注和熱議。
10月15日中午12點,首批3000臺小米電視正式在小米官網上開賣,價格僅為2999元。僅僅半個小時后,小米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3000臺電視在2分鐘內全部售罄,如果想要購買的朋友只能等到一周之后的第二批購買。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針對此次小米電視的網上搶購活動,網友“TNITF”隨后通過微博表示,他發現搶購頁面上的“搶購”按鈕形同虛設,因為按鈕并沒有經過post請求,而直接生成了“售罄了”頁面。“所謂的按鈕只不過是把搶購熱情高漲的提示框顯示出來罷了。”
上述微博一經發布,立刻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有網友指責該次搶購為騙局,有網友認為這類搶購是廣告不必較真,還有部分網友則對廠家的“饑餓營銷”做法表示反感。
針對上述質疑和對所謂“饑餓營銷”的指責,小米公司相關負責人17日向記者表示,關于所謂“搶購欺詐”問題,前述描述存在誤解,由于搶購人數眾多,為了減輕服務器壓力,保持購買過程順暢,小米會對搶購流量進行分流,但完全不存在“欺詐”“作弊”。至于“饑餓營銷”是個偽命題,這種說法出現的根源是因為小米的“供不應求現象”。當需求量持續大于供給量時,就會出現在搶購時,有的用戶能夠買到,而有的用戶買不到的現象。小米早起也曾嘗試過按預約號順序發貨方式,但當時數萬臺手機預約能排隊排到數月之后,排名靠后的消費者也非常不滿。
小米官方數據顯示,小米手機[微博]從2011年10月開始發售,當年該公司售出30萬臺,2012年全年售出719萬臺,2013年上半年售出703萬臺,全年預計銷售約2000萬臺。前述負責人稱,小米一直在努力提升產能,增大供給,提升速度已是行業罕見,但消費需求也同步保持提升。
小米科技[微博]董事長雷軍[微博]近期也曾解釋,產能持續提升也并非易事。手機的核心元器件需要提前四個月訂貨,由于小米一直在快速增長,所以預測銷量是件難事。
據專家介紹,所謂饑餓營銷就是針對消費者急于搶先購買的心理,商家有意調低供應量,以期達到調控供求關系,制造供不應求的“假象”,維持商品較高售價和利潤率,或者只是為吸引眼球,增加人氣。
也有專家認為,除非行業更新周期較長且穩定,策動者對供應鏈資源有極強的操控能力,且行業多數情況處于寡頭競爭狀態,積極的競爭者都不可能使用饑餓營銷方式,否則無異于自廢快速發展能力。
當下若論最受爭議的“饑餓式營銷的高手”,非美國蘋果公司莫屬。無論是iPhone或是iPad,蘋果公司無一例外地都采用了饑餓營銷的方式。
除蘋果公司之外,近年來國內一些IT廠商、互聯網企業也不斷嘗試“饑餓營銷”做法。比如樂視,在此前推出樂視盒子、樂視電視等產品時,也屢次造成產品短期內供不應求局面。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目前國內一些廠商把“饑餓營銷”看成吸引眼球、娛樂大眾的手段,只不過是希望在消費者心里建立一個期望值,讓更多人關注和評價。“饑餓營銷沒有錯,但是變成娛樂大眾,對品牌或許就會帶來負面效應。”
專業市場營銷機構古坦科技創始人石安向記者表示,饑餓營銷在策略上把常見的推送(push)轉變為吸引(pull),并在消費者中營造出品牌或產品高價值的現象,這在營銷方式上無疑是一種高明做法。但這需要建立在強大而且高美譽感度的品牌基礎上。
“饑餓營銷其實是把雙刃劍,運用過度可能反而對品牌造成傷害。”石安強調,針對廠商們熱衷于“饑餓營銷”,而為維護消費者權益,一方面可以通過法律法規或消協等第三方機構對廠商的承諾明示加以規定,另一方面消費者自身也要加強權益保護意識和判斷能力,比如留存廠商承諾約定等。
(據新華社上海10月2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