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我問一位汽車圈外的朋友,“知道什么是反壟斷嗎?”這位吃貨朋友淡淡地反問我,“反壟斷是什么?能吃嗎?”她倒不會真的呆萌到不理解“反壟斷”的字面意思,只是目前這些被當作被告的壟斷者,反了似乎也不會與她產生多大的關系,所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細想一下,反壟斷這個話題好幾年前就在我們生活中出現了,只不過一直只是個話題,就像高懸的另一只靴子,久不見落地。但從今年7月底開始,反壟斷像一陣旋風突然來襲,就連我身邊那些無關緊要的人,在好友圈也每天遭受著刷頻待遇。那些沒買豪華車的人一副看熱鬧的心理,什么時候能反到我們這些屌絲車呢?而那些開了幾年奔馳寶馬的朋友,則完全像是溫水里煮著的青蛙,“這么多年有關部門跑哪去了?我們都已經被宰習慣了你來反壟斷了,反了之后車價能便宜多少?過去多花出去的保養維修冤枉錢能退回來嗎?”
關于誰誰誰被罰款的消息正持續被釋放出來。說實話,奧迪最后收到的罰單金額到底是18個億,還是2.5個億,這和廣大普通消費者關系大嗎?恐怕不大。這些錢能給廣大車主帶來打土豪分田地的快感嗎?恐怕不能。那這件事對于普羅大眾來說,其High點到底在哪?
2013年8月,國家發改委向奶粉企業舉起了反壟斷大刀,合生元、美贊臣、多美滋等多家知名奶粉企業收到了6.68億元的中國反壟斷史上最大罰單,遠超過當年2月茅臺、五糧液的4.49億元罰單。這次反壟斷雖然令多家奶粉企業選擇了配合性降價,但其后很快,某些乳企采取了采用新包裝/新配方進行間接性漲價的惡行。6.68億元罰款最終等于變相由消費者來埋單了。
再來看發生在家電業的反壟斷。2013年1月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宣布,對三星、LG、奇美、友達、中華映管以及瀚宇彩晶等6家液晶面板企業在2001年至2006年的價格壟斷行為進行處罰,罰單總額達3.53億元。按照發改委的規定,除去上繳中央財政的罰沒部分,國內9家彩電廠商多付的面板采購價款1.72億元將全部退還。但多家彩電廠商反映,液晶面板企業的退款并沒有返還到彩電廠商,而是被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以及受協會直接指導的下屬公司全額“截留”。這1.72億元的去向成為一筆糊涂賬,也暴露了復雜的利益關系和缺失的反壟斷賠償金分配制度。
如無意外,汽車業的反壟斷罰款金額應會上繳國庫。但罰款顯然不是反壟斷的目的所在,而是制止壟斷,維護公平競爭,最終的目的是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既然如此,那這幾個億的罰款就與消費者有著莫大的關系了,罰款的款項也應當給予消費者更多的知情權。
舉個例子,2003年微軟在加利福尼亞州被法院判決利用壟斷地位操控軟件產品銷售價格,當時微軟被處以11億美元的罰款,做法是由微軟提供11億美元的代金券,只要在1995年至2001年間曾經購買微軟產品的消費者和企業,都可以申請這些50—200美元不等的代金券,用以購買微軟公司的電子產品。
這樣的判罰,等于是將反壟斷成果直接返還給了消費者,當然事后操作上也涉及到許多漏洞,但出發點卻值得借鑒。
由于這次的反壟斷發改委展現了前所未有的雷厲風行,所以產生的效果也立竿見影,在剛過去的7月底,奧迪宣布主動下調國產車型的原裝備件價格,國產奧迪A6L的“零整比”從411%降至291%;奔馳和捷豹路虎也相繼宣布要調整部分原裝備件價格,整體降幅在20%左右。雖然這次的整頓還沒有覆蓋到整車價格上,但產生的實際效果已經聊勝于無。
但代表消費者,還是必須關心一下接下來開出的一張張巨額罰單未來的去向。這么大一筆錢,在充盈國庫的同時,能否考慮一下給消費者以更多實實在在的利益呢?